據行業內人士評估,我國礦山機械總體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要落后15-20年。在達到上世紀90年代和當代國際水平的產品中,其技術來源大多為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與國外技術合作下,經不斷的消化、吸收、提高的產品。國內市場礦機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不足80%,在進口的產品中大多為大、精、尖和成套性很強的產品,如采煤機,大型高效分離設備和破碎與磨礦設備以及全斷面聯合掘進機等產品。
礦山機械發展速度將放慢
礦山機械的服務領域,包括基礎建設兩個方面,必有大的發展,這是礦山機械行業的歷史機遇。但礦機行業的科技基礎并不厚,改革開放以來,礦山機械領域一直在以市場換技術作為提高產品技術水平的主要途徑,還將面對國外競爭者,尤其是國外競爭者在國內投資辦廠的嚴峻形勢。有專家預測,礦山機械的發展速度將放慢,因此現在開始考慮后工業化時代礦山機械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并不算早。
縱觀世界各國機械設計的發展歷程,大體是單機產品的設計-單機產品的工藝設計-成套設備的工藝流程設計的演變過程。我國由于過去體制下的分工,一般礦山機械制造只完成單機產品的設計與制造,設備使用的工藝流程設計由專業設計院來做,單機產品的工藝性要求也由專業設計院提出并協助制造廠完成。這就造成了設備制造廠與設備使用部門之間的脫節,他們的聯系是通過所謂的中間用戶(專業設計院)來協調。
提高礦山機械行業創新能力途徑
在當前礦山機械制造行業各企業工藝流程設計還相對薄弱的情況下,除在自身條件好的專業領域盡快組織力量進入角色外,應采取與國外公司和國內專業設計院建立不同形式的聯合,包括組建集團、聯合體、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等辦法,至少要爭取到在某個工程項目上采取聯合設計的方法,先介入再提高,做到雙贏,與它們硬拼去投標多半效果不好。
盡快建立、補充和完善優勢專業的應用試驗室,進行產品、制造工藝和工藝流程技術的應用技術研究。這點一直是礦山機械行業的薄弱一環,沒有應用技術研究的數據和數據庫,說服不了用戶采用我們的產品和工藝技術,同時也談不上應用技術的真正創新。試驗室的完善和新建應適當考慮高起步,立足實用,包括試驗理論、試驗方法、試驗設備、試驗規模以及控制與檢測技術等,必要時應該引進國外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