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寒意襲人,但遷西縣羅家屯鎮水泉村花卉大棚內卻是一派春意融融、花香四溢。為了一探小山村里的“美麗產業”,筆者驅車來到了該村花卉栽培基地。
在村黨支部書記趙俊斌的帶領下,走進其中一間花卉大棚,我們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清新的百合、嬌艷的非洲菊爭奇斗艷,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副優美的圖畫中。
“2000年,為提高土地收益,我在村里帶頭建起了蔬菜大棚。一年下來,每個大棚1萬多元的收入,讓村民初步嘗到了發展設施農業的甜頭。2005年,了解到花卉產業前景廣闊,趙俊斌便動員村民把蔬菜大棚改成花卉大棚。“種菜賣不出去還能吃,那花要賣不出去可就爛在手里了……”村民們都不愿冒這樣的險。“總得有人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先帶頭,賺了錢,村民們肯定會搶著干的。”于是,趙俊斌成了村里第一個種花人。那年4月,在縣遷建辦幫助下,趙俊斌把自家的兩個蔬菜大棚改成花卉大棚,種起了百合。
從種菜轉到養花,面臨著一大堆難題。首先是資金問題,在縣遷建辦和鎮政府的幫助下解決了。但最關鍵也最難的是技術問題。那時候咱縣里懂這方面技術的人很少,趙俊斌就到市農業局找專家,到北京、山東的花卉基地跟人家“偷師學藝”,在人家大棚里一學就是個把月。僅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趙俊斌就較好地掌握了大棚花卉栽植技術,第一季百合出手,就收入了4萬多元。
村民們看到了種花的好處,紛紛找我幫忙建花卉大棚。跑手續、找資金、建大棚、教技術……趙俊斌恨不得會分身術,以盡快讓村民富起來。2008年,趙俊斌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為擴大產業規模,他帶頭建起了花卉專業合作社,請來了專家,從產品更新換代、技術引進、市場推廣等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幫助老百姓建起大棚,擴大規模。
現在,村里建起了67個高標準溫室大棚,花卉、蔬菜栽植面積達200多畝,全村有三分之一的農戶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