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縣十一道溝村因為有了草莓而遠近聞名,因為有了草莓而漸漸變得富裕。而最開始侍弄這些金貴物的,卻是一名不起眼又年過花甲的老人——姜彥慶。
今年75歲的姜彥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也是長白縣第一個嘗試種植草莓的人。20多年來,老姜不斷探索草莓種植技術,不斷更新草莓品種,熱心傳授鄉親草莓栽培技術。在他的帶動下,十一道溝村已經有80%以上的村民發展該項目,家家有草莓,戶戶腰包鼓,這都多虧了老姜。
1994年,為了增加家庭收入,經過老姜的觀察研究,他發現草莓在成熟期上獨具優勢,而且草莓味道香甜可口,老少皆宜。發現這一商機后,老姜就對草莓種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2000年秋通過村委會的幫助,從吉林農科院引進“索菲婭”草莓新品種,使他的草莓產業真正走上了正軌,收入也比往年增加很多。
僅僅一年,他的試種草莓畝產均達到了4000斤以上,而且產出的草莓個大、味甜、耐儲藏,每畝純收入達到了2500元以上,看到種草莓有這么好的收益,老姜這心里美滋滋的。為了擴大收益,一年四季都能有新鮮草莓的想法闖入了老姜的腦海中。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總結經驗,老姜終于研發出了冬季用暖棚、春季用冷棚種植草莓和大田地種植草莓的新方法,現在老姜成功地實現了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草莓上市的想法。
看著姜彥慶種植草莓賺的錢越來越多,許多村民也萌生了種植草莓的想法,陸續開始到老姜家取經。老姜本就是個熱心腸的人,每次別人問他草莓種植方法和技術難題的時候,他都會毫無保留地進行講解,甚至親自到村民的大棚中傳授育苗、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就這樣,在老姜的帶動下,許多村民都加入到了種植草莓項目的隊伍中。在老姜的帶動下,如今全村已經有80%以上的村民在發展草莓項目。2009年,十一道溝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牽頭,組織種植戶成立了“廣盛草莓種植合作社”,形成“一村一品”專業種植模式。
合作社成立以后,村民種植草莓有了技術交流平臺,對各項惠農政策也都能第一時間掌握。2011年,合作社爭取上級專項補助資金230萬元,完成占地4700平方米的10棟草莓暖棚和占地200平方米的10棟管護房建設。2012年,合作社籌措資金130萬元,分別于2012-2013年完成占地2400平方米的5棟草莓暖棚和100平方米的5棟管護房建設。2013年,合作社爭取興邊富民資金30萬元,完成210畝草莓基地土壤改良、滴灌安裝和50立方米蓄水池建設。
現今,十一道溝村裸地種植草莓180畝,每畝收入達到1萬元,實現毛收入180萬元;15棟暖棚進行草莓、西瓜、香瓜3茬輪作,每個暖棚收入達到6萬元以上,實現毛收入90萬元;38棟日光棚進行草莓、西瓜、香瓜2茬輪作,每個棚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實現毛收入76萬元。扣除投入成本90萬元,僅此一項農民可實現純收入256萬元,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產出的產品少數當地銷售外,大多銷往白山、通化、長春、沈陽、黑龍江等地,且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