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有女不嫁養豬郎”,可是有這樣一個年青人就不怕娶不到媳婦,偏偏放棄了城市生活,回鄉當上了豬倌;還有句俗話說,“稻田里蓋豬圈肥水不流外人田”,可是,他卻把養豬“竅門兒”毫無保留地傳授鄉親們,要肥一起肥,要富一起富。他就是西豐縣滿族營廠鄉80后青年鄭海濤。
今年32歲的鄭海濤是營廠滿族鄉三益村農民,因為家境貧寒,初中一畢業他就去沈陽、大連、營口打工,做過力工、圖書推銷員,當過飯店服務員、學徒,經過多年的打拼,加上勤儉的積蓄,6年前,他和好朋友合伙在沈陽開了一家東北菜館。雖然,每天既當廚師,又當老板很辛苦,但是生活也過得充實快樂,有滋有味。2011年,電視里播出河南省一些養豬場飼養“健美豬”和安徽省一個農民在山溝里飼養生態豬的新聞引起了他的注意,家鄉營廠山清水秀,空氣新鮮、山溝眾多,建一個規模生態養豬場,優選品種,自繁自養,給大城市的消費者提供綠色健康的豬肉,前景一定不錯。但是,他把想法一說出來就遭到妻子和父母的強烈反對。“家有千財萬貫,帶毛的不算。養豬也不是個容易事兒,飯店開得好好的,干啥要冒那個險,要養你自己養,我不攔你。”妻子把話兒扔給鄭海濤。認準了的事兒就要闖一闖,之前自己做了詳細的市場調查,回家鄉養豬不是蠻干,經過多次深入交流鄭海濤說通了妻子和家人,回到家鄉著手籌建養豬場。萬事開頭難,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場地建豬場,他不知跑了多少腿,磨破了多少嘴,最后終于在鄉政府幫助下,鄭海濤籌資160萬元在樺樹村鹿場原址上建起了養殖規模可達1000頭的養豬場,并從河北省灤縣引入了優良生豬品種進行飼養、繁育。
養豬場有了,豬也引進來了,接踵而來的就是養殖技術和資金的巨大壓力。雖然出生在農村,但是多年一直在外打拼的鄭海濤對養豬還是個門外漢。于是,鄭海濤買來了大量關于養豬的書籍和資料光盤,一遍弄不懂,他就兩遍三遍反復地學,認真地做記錄。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勤奮好學的鄭海濤從沒間斷收看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的節目,他還通過互聯網學習生豬養殖方面的新技術、新經驗。為了及時掌握生豬市場的行情,鄭海濤經常到北京、天津、沈陽等地考察生豬行情變化,到縣內幾家大型養豬場向那里的畜牧師請教豬場管理的關鍵技術,經過不斷的學習、摸索、實踐,他逐漸掌握了生豬養殖的全套技術,對豬場防疫、消毒、飼料配比、營養搭配等日常管理得心應手,生豬養殖中的常見病和突發病他都能自己處理了。經過兩年的努力,鄭海濤的豬場發展到占地15畝,建有標準化豬舍4棟,飼料加工車間、庫房、采精室及防疫消毒間,配套設施齊全,固定資產投資達200多萬元。豬場存欄生豬500余頭,年出欄育肥豬1400多頭,后備母豬500多頭,仔豬1500多頭,年產值140萬元。
在自己創業致富的同時,鄭海濤不忘帶動家鄉父老一起致富,他特意成立了一個“養豬QQ群”,讓養殖戶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養殖技術和市場行情,并能隨時與省內的同行們溝通交流。在他的“傳、幫、帶”作用下,三益村農民養豬熱情日益高漲,全村生豬散養戶達100戶以上,專業養殖大戶達到60戶。無論農忙農閑,只要養殖戶的一個電話,鄭海濤都會親自上門指導,毫無保留地把養殖方法傳授給大家,送技術上門,跟蹤服務,幫助養殖戶引入優良品種,科學制定飼料配方,為他們做好生豬飼養各個階段的常見疾病防治工作,準確把握市場行情,及時向其他養殖戶提供市場行情信息,解決市場低迷時生豬銷售的難題。
為了帶領鄉親們抱團發展,共同致富,今年,鄭海濤又發起成立了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實行了統一購買飼料、統一疫病防治、統一市場銷售,合作社農戶的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合作社養豬場存欄種豬1000多頭。年出欄生豬4000頭,固定資產達1000多萬元。為了讓貧困家庭盡快走出困境,鄭海濤積極扶持周邊村屯20多個貧困戶發展養豬,把仔豬賒給貧困戶,幫助貧困戶建豬舍,并義務提供60多種技術服務。
“多虧了鄭老弟扶持我養豬,豬崽白賒給我,又借錢幫我建起了豬舍,過兩天,我把這茬豬賣了就能把本兒賺回來,下茬豬出欄就是干剩的,我家的日子現在是抬頭了。”樺樹村村民王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