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茶葉商人做大太原市場
上世紀80年代,茶葉在太原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由于北方水質偏硬,人們還是習慣于飲用香氣濃郁、口感偏苦的花茶。太原本地茶商緊緊抓住太原人這一嗜好,把茉莉花茶普及到了城市的各個角落。90年代中后期,借著市場開放的東風,茶葉產地的茶商們紛紛進入太原市場,其中尤以福建茶商做得最好。“我17歲跟朋友來太原做茶葉生意,那時候太原本地茶商很厲害,一品香、乾和祥,還有太原茶業公司,基本把市場都壟斷了。我們的主要產品鐵觀音沒有銷路,只好先按太原市場的需求來做花茶。在我們老家,花茶是最便宜的茶,我們通過低價銷售逐漸打開了市場,等市場有起色了,開始慢慢推鐵觀音。”福建茶商劉先生說。
由于當時的國營茶企在改制中艱難度日,福建茶商抓住時機,通過各種媒體大力推廣鐵觀音,使太原茶葉市場逐漸形成低端以茉莉花茶為主、高端以鐵觀音為主的市場格局,國營茶企的壟斷地位被一個個小型茶葉店所取代。
進入2000年以后,鐵觀音在太原茶葉市場中一枝獨秀,福建茶商的營銷方式也點醒了其他地區的茶商,一時間,各種茶葉在媒體中紛紛亮相,紅茶養胃、普洱刮腸、綠茶抗癌……各種噱頭甚囂塵上,不僅將一些普通茶葉一路炒高,也使茶葉中多了些魚目混珠之輩。用茶商吳先生的話來說,“市場被他們搞亂了。”
三公消費受限茶葉銷量下滑
從2013年開始,茶商的日子逐漸“緊巴”起來。
“以前茶葉價格能賣起來,尤其是禮品茶,有些人進門就是要最好的茶,根本不管價錢。現在不行了,好茶賣不動,太差的又沒人買,只有中檔的走得最好,但買茶的大多都是散客,茶城里全靠批發,一斤茶賺幾十元錢,要是銷量上不去,我們也賺不到什么錢。”現代茶城的余先生說。
自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茶葉市場就一路走低,尤其是中高端茶葉,成為茶市最先進入“寒冬”的品類。小商品批發市場一位做茶葉包裝生意的范先生對此深有體會:“首先就是高檔包裝賣不動了嘛,那些以前是我的主要利潤點,現在成了我的負擔。人家茶商的好茶葉都賣不動了,我的高檔包裝自然就不能做那么多了。現在高檔錫盒、鐵盒都基本不做了,只有塑料和紙包裝做得多一點,塑料包裝走得還可以。”
太原市茶業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八項規定”使高端茶葉消費走低只是茶葉市場不景氣的其中一個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茶商們前幾年大肆炒作茶葉,使茶葉價格虛高,但品質卻變差。“人們把心思都放在如何做廣告、如何炒作茶葉上了,在工藝和種植上基本沒有什么變化,而且茶農為了茶葉的產量,使用違規農藥,私自減少和改變工藝,這給原本就不太穩定的茶葉質量雪上加霜。更有甚者,用野茶冒充正規茶種,用陳茶殘茶代替新茶,給茶葉消費帶來不利影響。簡單地說,你的東西不好了,價格也高了,我們消費者就不愿意買賬了。”
成本逐年上漲茶葉消費走低
福建茶商吳先生五年前在康樂街租了一間門面房,當時的年租金36000元,2013年茶葉市場不景氣,很多在茶城的同鄉受不了高企的租金,都被迫撤場,而他由于房租比茶城便宜幾乎一半,堅持到2014年年底。然而,房東最近告訴他,房租得漲一漲了,否則就會租給別人。
“現在漲成了45000元,這對我來說就有點高了,2014年除去房租水電生活費,我基本就沒賺到錢,2015年又漲了9000元,如果今年還和去年一樣,我就要考慮做其他行業了。”吳先生表示,由于他賣的茶都是自己家種的,前幾年生意好的時候又承包了新的茶山,導致每到農忙季節都要雇人采茶炒茶,“我們那兒人工費很高,這讓茶葉成本也高了不少,以前自己采茶炒茶的時候,人工成本就不怎么計算,現在每年都雇人,這個成本就算到茶里面了,所以茶葉價錢也比以前高了一些。”
福建安溪茶商安先生最近更是焦急萬分,“租金去年漲了兩次,漲到一年7萬元,今年又要漲30%,現在茶葉生意這么難做,漲了租金我真是就干不下去了。從2008年來茶城創業到現在,我在太原安了家,做茶葉也做出了一些名堂,生意好的時候,他們漲租金我也沒說過什么,但現在生意確實很差,如果家不在太原,我就想撤場不干了。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其他地方重新開店,最好是大家能一起搬過去,做一個比較穩定的茶葉批發市場。”
在茶商們的集體抗議下,現代茶城延緩了漲租時間,但茶葉經營成本上漲已是不爭的事實。據了解,近年來,在廣東芳村茶葉批發市場、北京馬連道茶葉批發市場等大型茶市場,商鋪租金不斷攀高,造成一些商店不堪重負,紛紛撤場,去年11月,全國最大的茶葉批發市場廣東芳村茶葉市場漲租更是造成商戶們集體罷市抗議。
轉向平民市場網店走出新路
相比于現實茶葉市場的不穩定,網上茶葉店做得卻是風生水起。
一家位于福建廈門的茶葉網店最近大打低價攻略,使其鐵觀音的銷量直線攀升,去年12月份其成交達34578件,每件一斤,每斤48元,總評價數253809個,其中好評高達251145個,好評率接近99%。
該店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原來也是一家小茶葉批發商,老板是福州人,做了十幾年茶葉生意。上網做茶葉生意是老板兒子的主意,他們從當地茶農手中收茶,然后找人包裝好,算出總成本后,在此基礎上加5元到8元,就拍照上網銷售。經過兩年的經營,現在實體店基本成了倉庫,網上銷售成了主要渠道,年利潤達300多萬元。
對于網店銷售茶葉,很多茶商不以為然,“茶葉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不能光靠眼看來辨別好壞,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這就需要人們親自品嘗挑選,如果在網上銷售,遇上大家都滿意的口味還好,要是有人不滿意了,那就會把自己的牌子搞砸了。”太原馬連道茶城的張先生說。而張先生的看法,在我市一些茶商中頗有代表性,他們大多認為,網上的茶葉無論從價格還是品質上都比較亂,不太好做。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一些茶商不愿意走網絡化的道路,并不是因為網上銷售不便于人們品嘗,主要原因是價格透明,導致利潤比較薄。“茶商們習慣了前些年炒作茶葉帶來的豐厚利潤,一斤茶葉賺幾百甚至上千元,對于日漸透明的價格存在抗拒心理,如果在網上銷售,一斤茶葉賺幾十元都是很困難的事,別說成百上千元了。”太原茶葉協會一位負責人指出。
山西財經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的李教授認為,市場有其自身的調節機制,當商品出現滯銷時,就會迫使生產商改進工藝、提高生產效率,或者改變生產方法,使銷售商轉變經營思路,改變銷售方式。“互聯網時代一定要用互聯網思維搞經營,任何固步自封的商業行為都相當于慢性自殺,無論市場如何變動,大家都應該想方設法積極應對,主動迎接新的變化和挑戰,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