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瑤族自治縣通過實施“巖灘庫區大水面復合式生態養殖開發及水產品深加工產業化示范”項目,落實科技部制定的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帶動庫區群眾走上致富之路。
2011年7月,針對庫區大水面養殖過程中出現的水質老化、集約化程度低、產品品質下降,農民養殖收入不高等問題,科技部制定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決定實施 “巖灘庫區大水面復合式生態養殖開發及水產品深加工產業化示范”項目,并分別在大化縣北景鄉、巖灘鎮、乙圩鄉建設8個核心示范基地、26個示范點,完成網箱養殖3000箱約215畝,庫汊圍欄養殖2萬畝,大水面粗放式生態養殖4.70萬畝,休閑漁業養殖0.16萬畝,項目區覆蓋了大化縣巖灘庫區所有的庫區村8600家養殖農戶4.92萬人。
項目實施后,大化縣通過建立魚苗繁育示范基地、水產養殖示范基地,并積極引進新產品,合理、有序、可持續利用電站庫區大水面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淡水養殖。積極引進新技術,在集約化養殖中,大化縣推廣二級套養網箱養殖技術、標準化養殖技術和健康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化縣組織專家編印了《科技養魚》叢書一套兩冊共14000本,發放到庫區水產養殖戶。通過科技、扶貧、水產畜牧獸醫等部門聯合開展技術培訓,形成特色鮮明的部門聯合培訓、企業自主培訓、網絡、電視傳播遠程培訓等三位一體的培訓方式,先后開展水產產業技術培訓94期,培訓基層技術骨干106人次,培訓水產養殖戶10500人次。通過養殖技術的推廣,帶動巖灘庫區移民增收、致富,壯大縣域經濟,維護庫區穩定。同時,抓好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和隊伍建設。建設科技信息網絡中心1個,鄉鎮水產科技信息服務站點4個,發展科技信息員12人,先后通過縣信息網絡中心、鄉信息服務站發布科技信息590條。并選派22名科技特派員,專門為養殖戶服務。總之,在養殖中,大化縣為水產養殖業提供“全程式”服務。包括從養殖規劃、苗種投放、科學給飼、水質監測、病害防控、綜合管理到產品營銷和深加工等,帶動庫區水產業適度、均衡、可持續發展,提高庫區居民收益,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據了解,北景鄉江棟村農民韋強,2013年開始,引進錦鯉、黃顙魚、青竹鯉等新品種養殖網箱12箱,通過科學養殖,2013年,韋強的水產產值達40萬元,純收入15萬元;2014年產值43萬元,純收入16萬元。古河鄉養殖戶覃魯則引進西伯利亞鱘網箱養殖50箱,2012—2013年年養殖達8萬尾,年產值800萬元,純收入80萬元。
乙圩鄉巴追村韋德勇,還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庫汊生態養殖。并已建成集養殖示范、休閑垂釣、旅游養生為一體的多功能休閑漁業示范基地1400畝。近年來,廣西國際釣魚大賽均在該示范基地舉辦。同時,還輻射帶動巖灘鎮、北景鄉庫區相繼發展3個休閑漁業點,面積達1600畝。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項目示范區共建立養殖示范總面積6.88萬畝,比2010年增加了2.28萬畝,增輻50%。2014年水產品產量1.62萬噸,產值1.46億元。項目示范區養魚戶人均收入5919元。全縣年產深加工水產品總共55噸,產值1100萬元,稅收88萬元。項目示范區生產的水產品還通過了質監總局“北景魚”品牌認定。
項目示范區推動了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并帶動了旅游業、餐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庫區群眾生產生活得到保障,庫區移民能夠老有所依,維護了庫區的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