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茶人八德’?”“茶事禮儀,因國家、民族不同,禮儀有何不同?”從原料知識、茶藝實踐到品茶文化,2月9日,100名學員在10天的封閉培訓后,完成茶藝師培訓的結業考試。這是宜賓市首次由政府買單進行茶藝師培訓,旨在全市茶產業發展中,強塑文化內涵這一關鍵環節。
主辦單位之一、宜賓市農業局的茶葉站站長劉俊告訴記者,培訓報名火爆得令其意外:“計劃收80人,結果報了190多人,最后不得不加了20個‘旁聽生’。”有別于過去的行業內培訓,這次培訓敞開大門,愛茶、對茶文化、茶藝有興趣的人,都可以來,最終,學員來自公務員、老師、律師等多個行業。“希望在各行業都播下文化‘種子’,碰撞出更多的營銷思路。”
作為我國茶葉原產地之一,宜賓有茶園面積98萬畝,去年茶葉總產量4.55萬噸,茶葉已成為主產茶區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全省正在力推川茶邁向千億產值大關,市里也出臺了許多扶持政策,但文化短板帶來的營銷乏力有所顯現,我們要及時補上這一課。”
個體戶老板、學員侯雯婧就很有感觸:看似簡單的賣茶,沒有文化底蘊,還真是有點“力不從心”。她告訴記者,身邊不缺技術派,反而想在營銷推廣時,想給客人講一兩個小故事,都找不到人請教。如今,學完課程的她充滿信心,“比如綠茶、紅茶、花茶、黑茶、超微茶粉及茶食品,我都可以將它們與茶文化結合起來”,她感慨:“賣茶葉就是賣品牌、賣文化。”
作為資深“技術派”,9個男學員之一的興文縣農業局茶葉站站長周志坦率地表示“就是來補文化課的”,“我是茶種植專業出身,對茶葉生產到技術加工都了如指掌,但唯獨文化從沒涉及過。茶葉采了要入鍋翻炒升溫才飄香,我們這些老茶人也需要‘回鍋’,提升一下香氣,增加一下內涵。”已立志進入骨干隊伍的周志表示,從現在起,要從過去的農作物思維,轉向真正的商品思維,“哥賣的不只是茶葉,還有文化。”
10天封閉式課程包括茶基礎、茶技藝和茶文化三大部分,來自北京的特邀老師、茶文化專家趙英立表示,不少學員對茶基礎都很有見解,但茶藝和文化部分,就欠缺明顯了,“而缺乏營銷概念,也是眾人最突出的問題,沒有從商品角度來思考的意識,但這正是未來市場競爭的重要環節。”“從養生角度看,普洱茶和綠茶有啥區別?”考完試,周志還意猶未盡地和同學交流。據介紹,考試內容除了文化筆試外,還有實踐性很強的操作考試,如根據背景音樂,選擇正確的茶葉沖泡,如何溫杯燙盞、如何舉杯把盞,老師們會從坐姿、解說詞、動作等九個方面打分。
宜賓市農業局人員告訴記者,為了讓茶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常態化,該市即將組建茶文化研究院,“全市的茶葉產業打造進入了文化浸潤的新階段”。據悉,此次培訓的學員還將進行至少兩次選拔,最終確定10余名茶文化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