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市海洋與漁業工作會議召開。記者在會上獲悉,2015年我市海洋與漁業部門以建設“海洋強市”、“漁業強市”為總目標,著力促進海洋與漁業提質增效。
日前,《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海上糧倉”建設的實施意見》正式實施。建設“海上糧倉”,是省政府統籌糧食安全與現代漁業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對漁業發展轉型升級的新定位、新要求,我市也將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水域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現代漁業。
》聚力“兩保三提升”,服務海洋經濟發展
會上強調,2015年我市將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充分發揮海域審批在保障用海需求、保護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中的統籌協調作用,通過依法管海用海,科學配置海域資源,全面提升海域開發、利用和管理水平。
“兩保”即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用海保供給、海洋生態環境保安全。繼續推進濱州港用海項目“一攬子”解決方案實施,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用海提供保障。
對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用海,在申請、報批、監測、監管等方面提供全過程的管理和服務。積極爭取和實施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項目,投入專項資金5000萬元以上,高質量完成潮河岸線整治、蘆葦濕地修復、套爾河入海口海岸帶整治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等項目,努力創建“齊魯美麗海岸”。
“三提升”即提升海域監管能力、提升環境監測能力、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投入專項資金1500萬元以上,建設海域遠程監控基礎設施,建立起“基礎信息全入檔、動態監管全覆蓋”的現代化海域資源管控系統。
投入專項資金520萬元,加快市級海洋環境監測裝備和能力建設。推進海洋觀測預報站和濱州海洋預報臺建設,盡快啟動開展海洋氣象觀測預報工作。
》做好“九篇文章”,推進“海上糧倉”建設
會上指出,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推進“海上糧倉”建設的實施意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優化服務為保障,加快漁業“轉、調、創”步伐,通過創新驅動,努力構建生態文明、生產發展、技術先進、產品安全、漁民增收、漁區穩定的現代漁業發展新格局。
把養殖規模做大、把優勢產品做大、把種業做大。整合優質魚產業、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園區建設等涉海涉漁項目資金,高標準規劃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漁業園區40處以上。投入專項資金1500萬元,在無棣縣、北海新區和高新區新建標準化養殖池塘5000畝、工廠化養殖車間1.5萬平方米。沿海地區著力推進沾化區10萬畝現代漁業示范基地、無棣縣10萬畝現代漁業示范基地、北海經濟開發區10萬畝現代漁業城的規劃和建設,內陸地區重點規劃建設濱城區、博興縣等各具特色的現代漁業園區,通過高標準規劃和建設,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一園多主體”、全產業鏈經營、全生態鏈養殖、全服務鏈支撐的現代漁業精品園區,形成規模發展、結構優化、特色鮮明的“海上糧倉”生產基地。
提高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品競爭力。引導和支持漁業企業引進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增加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與省“三院一站”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推進“水生動物疫病防控中心”等合作項目建設。投入專項資金600萬元,實施好海城工業化循環水養殖項目一期工程,示范應用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技術。
試點引進吉富羅非魚、羅氏沼蝦、脊尾白蝦等高產高值新品種。扎實開展基層漁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漁業科技入戶”和漁民技能培訓工程,著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漁民,為“海上糧倉”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做好安全生產文章、做好質量安全文章、做好生態安全文章。嚴格落實漁業資源調查評估制度,摸清宜漁資源現狀,開展內陸重要漁業水域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提供科學依據。規劃建設“海上糧倉”現代漁業生態方工程,積極爭取納入山東半島近岸海域生態場大型模擬實驗。加大海河湖聯動漁業資源修復力度,投入專項資金60萬元,在秦皇河、徒駭河等內陸城市水系實施“放魚養水”工程,同時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升社會各界對漁業生態建設的關注和支持。
扎實組織開展“護漁”等專項執法行動,加大對“三無”、套牌、假牌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絕戶網”、“毒電炸”魚等破壞漁業資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