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自改革開放期,打工熱潮就開始啟動。據相關數據統計,農民工包括外出就業的農民工和在本地就業的農民工,這兩個數加在一起,已經近3億人。其中外出務工離開本鄉鎮,到外地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已占近總外出就業農民工的一半,數量還在增長。農民種地真沒錢可賺嗎?
“千千萬萬個市場細胞活躍起來,必將匯聚成發展的巨大動能,一定能夠頂住經濟下行壓力,讓中國經濟始終充滿勃勃生機。”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讓更多人看到了更美好的未來。
在今年的“兩會”中,總理講到,推進農業現代化,改革是關鍵。要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做好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審慎開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試點。在改革中,要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農民利益有保障。深化供銷社、農墾、種業、國有林場林區等改革,辦好農村改革試驗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改進農產品目標價格補貼辦法。加強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和管理。無論財政多困難,惠農政策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支農資金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需要實實在在的努力。有網友評論道:報告中說“無論財政多困難,惠農政策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支農資金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非常有針對性。在我的家鄉,很多人都不再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活,紛紛外出打工,田地大量荒廢。相信隨著惠農政策的不斷增加,一些人的種植積極性能得到提高。
對此,農業電商平臺的崛起也給農業帶來了新的希望。據線上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中國惠農網相關人員介紹,中國惠農網的愿景是“讓農民更富裕,讓居民更健康”,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致力于解決農產品“賣難買貴”問題。
據了解,中國惠農網自平臺開設至今,已經在湖南各縣域推出了“縣域農業產業帶”模式,深入到農村市場進行實地調研,整合了數以百計的農戶、合作社、農產品企業加入到中國惠農網平臺,對縣域農產品的價格、銷量以及商戶之間信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