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春茶大面積開采和生產加工的關鍵環節,湄潭縣召開“湄潭翠芽”、“遵義紅”新《標準》宣傳貫徹會,將在全縣全面實施“湄潭翠芽”、“遵義紅”新《標準》,即使是當地的企業,不按標準生產,也不能叫“湄潭翠芽”、“遵義紅”茶。
2014年,省政府出臺《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全省重點打造“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綠寶石”和“遵義紅”三綠一紅品牌,推進全省茶葉標準化發展,對全省十大公共品牌標準進行修訂或制定。
湄潭縣歷時1年,完成了“湄潭翠芽”和“遵義紅”新《標準》制定。3月15日,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和省農委聯合發布的《貴州茶葉標準技術規程》(簡稱新《標準》)正式實施,標志著都勻毛尖、湄潭翠芽、遵義紅等10種名茶的生產加工標準升級為省級標準,對助推貴州省茶產業提升將起到積極作用。
新《標準》突出了貴州綠茶的產品特色,其中,評定茶葉品質的關鍵指標水浸出物高于國標6至7個百分點,達到40%以上;水分、總灰分、碎末茶、粗纖維等理化指標均高于國標。新《標準》不僅規范了產地范圍,還調整了鮮葉等級要求,改變了以前“特級”就是單芽,致使一芽二三葉等大宗茶青下樹率低的局面。同時,嚴格執行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殘留最大限量》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對農殘零容忍,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此外,新《標準》進一步細化了茶葉加工工藝流程和技術要求,嚴格規范加工場所條件,并制定了統一保質期,明確綠茶保質期為24個月,紅茶為36個月。
今年起,為維護“湄潭翠芽”、“遵義紅”的良好品牌形象,湄潭縣將全面實施“湄潭翠芽”、“遵義紅”新《標準》,該縣質監、工商、茶葉等有關部門將從茶青采摘、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加大監管力度。根據新《標準》,一旦發現不合格、假冒偽劣的“湄潭翠芽”、“遵義紅”茶產品,將嚴厲處罰,甚至吊銷執照等,列入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