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洛渡水電站下閘蓄水后,金沙江狹窄的江面寬闊了許多,洶涌咆哮的江水變得溫馴平靜,富饒的水域為發展水產養殖創造了良好條件。
永善縣大興鎮,因溪洛渡水電站建設有7000余人成為失地農民,搬遷安置后,如何謀求后續發展?實現穩定就業、穩定增收目標?對不少移民群眾來說顯得茫然,然而,在楊林、鄧云發等11戶群眾眼里,他們對未來的發展很有遠見。
“大興壩區住戶密集、人多地少,電站移民搬遷,多數人家安置補償補助相對較低。”楊林說,“因為補償補助少,用錢更需要精打細算。”為用好用活有限的資金,實現滾動發展,楊林等11戶人家早就瞄準了溪洛渡水電站下閘蓄水的機遇,利用寬闊的江面和豐富的水源優勢發展水產養殖。2014年初,他們從廣州海大飼料公司聘請專家到大興開展水質鑒定,在鑒定水質氨、氮、鹽、堿等各項指標合格后,大家迅速合議成立了“大興眾星網箱養殖專業合作社”,緊接著先后派人到四川眉山、昭通水富考察學習網箱養殖,并出資1.5萬請來專業技術人員蹲點大興作技術指導培訓。
有了養殖條件,并學會掌握養殖技術后,楊林等11戶移民正式開啟了水產養殖的致富之路。建網箱、進魚苗、購飼料……很快,他們的20個網箱就在大興月亮田渡口寬闊的江面落成,5萬尾裸斑鯉魚、2萬尾江團、2000尾大口鰱、600尾中華鱘在這里“安家”。
近日,筆者在楊林的引領下,蕩著小船去到他的養殖場。走上搖搖晃晃的甲板,楊林幾把飼料撒進網箱,隨后,密密麻麻的魚兒露出水面爭先搶食,此時此景,楊林的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目前投產的20個網箱,每箱有近3000斤魚,全部賣出,可收入60萬元。”楊林欣喜地說,“網箱養殖是一項周期短、見效快的產業,5錢的魚苗飼養9~10個月就可長到2斤左右。”
嘗到甜頭后,以楊林為首的“大興眾星網箱養殖專業合作社”又著手規劃新的發展目標:增加投入,新建40個網箱,擴大養殖規模,實現年產魚17萬斤。按此計劃,合作社每年戶均可創收近5萬元,同時還可帶動50人穩定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