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牡丹區農機局加強領導,全力抓好調度,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認真組織實施農機科技示范園建設,農機科技示范園以點帶面,輻射全區,取得顯著的成效,“四大作用”突顯,進一步領航現代農業闊步發展。
一是節本增效效果作用突顯。節水: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連續實施,改良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每年少澆1-2遍水,每畝節支40元;節肥:保護性耕作將化肥集中深施于種子下10厘米,避免了化肥的揮發浪費,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傳統種植小麥撒施化肥,每畝施50千克,保護性耕作只用30-35千克),每畝節支40元;節約機械作業費: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方式相比,機械作業由原來的秸稈粉碎、施肥、旋耕滅茬或深耕整地、播種四道工序,減少為玉米聯合收獲或秸稈還田、(深松2-4年一次)免耕施肥播種兩道,減少了機械進地次數和機具投放量,降低作業成本30元。增收效果:經農業局專家對示范區作物進行實地測產:高莊天廟示范園保護性耕作小麥畝產量440千克,傳統耕作小麥畝產量402千克,保護性耕作小麥均比傳統耕作小麥具有明顯增產效果,畝增產,38千克。預計實施保護性耕作一個周期后,平均一般可增加糧食產量10%-20%,每畝可增產糧食75千克,增收120余元,全區100萬畝小麥可增收1.2億元。
二是解決了秸桿焚燒難題,社會及生態效益突顯。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徹底解決了秸桿焚燒造成環境污染,給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帶來的嚴重不良影響,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充分利用了資源,培肥了地力,又在源頭上解決了秸桿、柴草亂堆亂放的問題,美化了村容村貌,提高了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作用突顯。保護性耕作有效簡化了農業生產作業環節,縮短了農時,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解放了大批勞動力,一方面,農民可外出務工,也可發展養殖業等其他產業,繁榮農村經濟。另一方面,可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造就一批農機大戶,培育壯大農機作業市場,實現職業農民的再就業,使農業機械化作業規范化、市場化,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增加收入,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
四是農民群眾傳統種植觀念的轉變作用突顯。通過近幾年的宣傳、示范、推廣,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對保護性耕作技術認知認可和接受程度大幅度提高,實施免耕播種技術正成為農民收種的自愿選擇,出現了農民爭相使用免耕播種機的可喜局面。
今后在抓好現有保護性耕作示范園的基礎上,力爭全區每個鄉鎮都建立一定規模的保護性耕作示范園,并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全區全面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以促進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促進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