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就是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型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每一環節相互打通,讓傳統制造業變成了一個輕時代,不再需要大量的工人,不再需要巨大的設備投入,給傳統行業帶來顛覆性的發展。然而“互聯網+”這個概念自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以來,在園林工程、景觀設計、花卉苗木等傳統領域方面反映卻異常冷淡,與各行業每天都有大批量的解讀理解報道以及為之歡呼雀躍的情形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花卉苗木的冷淡行情導致“互聯網+”的關注度并沒有想象中的高,花木生產者們正在面臨著“庫存”積壓問題,他們會選擇最熟練的方法、最熟悉的渠道迅速銷掉過量的苗木,對于新生的理念和模式,焦頭爛額之際確實沒有時間去了解,這點是方便理解的。即便如此,小編認為在花卉苗木行業真正邁入“互聯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互聯網+”是個綜合概念,不論是作為意識、技術、工具都離不開人,人才是主體,如果沒有人使用,最高的意識、最先進的技術、最尖端的工具都會失去效用。當然從事花卉苗木行業不是沒有人,花木產業類似農業,主要分布在農村,小編國農村人口依然占總人口的48%,花卉苗木生產者是其中一支龐大的隊伍。人口基數不是問題,問題是組成這支隊伍的年齡構成,雖然每年都會有大量年輕的經營者和生產者涌入,但是中老年人為主體的比例遠大于年輕人,在接受和使用新觀念、新技術上是所有年齡段中上限最小的。
因此從年齡結構上小編認為,年輕的生力軍替代老革命家,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鼓勵年輕人進駐農村,進軍花木行業,勇于創新并發揮出輻射作用,把“互聯網+”的作用有效的發揮出來,這才是最關鍵的。
一個很有利的現象是互聯網在我國農村的覆蓋率正在逐年增高,農村的網民數量越來越龐大,使用網絡成為常態,但如果說會手機上網收發苗木供求信息就是“互聯網+”,那也只能說算是“+互聯網。”之所以這么說,那是因為主體并沒有發生變化,主體依然是花木生產者,互聯網依然只是使用的工具,然而對于“互聯網+”的定義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網絡,它更是一個物質、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聯網,互聯網傳遞的也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它還可以包括物質和能量的信息。互聯網自身的演進導致了它角色的變化。某種意義上講,今后的互聯網已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工具,它會上升為主體,從設計、生產、銷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對整個產業進行改造,花木產業則可能變為被+的對象。
因此從人們認識形態上小編認為,在沒有典型的成功案例之前,人們對于新的形態認識會很模糊,難以分清區別在哪里,從互聯網1.0時代跨越互聯網2.0時代,就如互聯網1.0的誕生,會經歷長時間的實際檢驗,這個時間需要多快,還是取決于年輕的花木生產者們創造的成效。
由此可見,“互聯網+”的實現關鍵點就在于人——人才!人才的更新換代總會是慘烈的淘汰過程,互聯網發展史已經證明,自誕生之日起,互聯網不折不扣就是對傳統產業的替代和顛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不僅不會停下替代和顛覆的步伐,反倒會進一步加快替代和顛覆的節奏。因此作為花卉苗木行業的生產者,是否會為此感到歡欣鼓舞?是即刻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呢還是面臨即將被淘汰?請做好迎接的準備吧,不論你阻擋或是順勢而為,“互聯網+”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這股潮水必將來到行業,引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