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種玉米,春天遇到降溫天氣就把莊稼秧苗凍死了,今年種了抗旱抗凍的山楂樹,你看長得多旺盛。”內蒙古寧城縣汐子鎮南山咀村村民張彥君望著沙性河灘地1070畝長勢喜人的山楂樹說。
這幾千畝河灘地,曾是當地300戶村民的心病,今年這里栽植從河北省青龍縣引進的山楂樹,不僅固住了肆虐的風沙,也為當地農民種出了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據該鎮林業技術人員介紹,覆膜栽植抗凍抗旱的山楂樹利于固沙,每畝可種56株,進入盛果期前可種植矮棵農作物增加收入,第四年進入盛果期后,管理成本較低,每畝地預計可收入7500元,比種植玉米、高粱收益高,農民栽植積極性高漲。
在該鎮二十家子村,由神久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統一田間管理的1300畝蘆筍長勢同樣喜人。2008年,該公司把200余戶村民的土地集中租過來,統一播種、統一技術管理,試種蘆筍,獲得成功。據科技人員介紹,當地土壤結構和日照時間利于蘆筍生長,較好的蘆筍品質吸引北京、山東等地客商慕名前來洽談業務。如今,該縣生產的蘆筍雜糧面、蘆筍爵士面、蘆筍茶、蘆筍粉、蘆筍酒等系列產品暢銷山東、上海、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還遠銷香港、日本、韓國。
產業結構調整關鍵在科技,活躍在田間地頭的500余名農業綜合開發技術人員功不可沒。“一個溫室蔬菜大棚年效益很難突破5萬元。高科技讓俺將熱帶水果火龍果在北方的日光溫室里種植成功。”該縣紅玫瑰火龍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玉峰說。前年春天,老陳在天義鎮日光溫室園區承包了3個棚,從廣西南寧引進火龍果品種,在農業綜合開發技術人員指導下,調整大棚溫度、測試土壤酸堿度,經過反復試驗,當年成功。
如今,該縣溫室火龍果種植面積突破300畝。由于溫室火龍果一次定植可以連續生產20年以上,老陳承包的40多個溫室大棚每個棚1年可節省人工8000元,按每個棚最低產火龍果5000斤計算,市場價大約每斤20元,年收入可達4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