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都市茶產業正展現著蓬勃發展之勢。連續6年被評為“全國100個重點產茶縣市之一”,并獲“全國茶葉加工轉型示范縣(市)”。宜都市現有茶園11.7萬畝,去年茶葉產量達到1.5萬噸,茶葉產值突破4億元,系列產值達15億元。茶葉面積過萬畝的鄉鎮有5個,其中潘家灣土家族鄉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茶葉一村一品示范鄉,2000畝以上的茶葉專業村達到22個。宜都市狠抓現代農業茶葉基地建設,以高效茶園建設推動茶葉標準化生產,大力扶持茶葉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著力培育“宜都宜紅茶”等公共品牌,努力提升茶葉質量,茶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帶動宜都市茶產業發展的六大因素可用“六動”來概括:
一、政策驅動。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的發展,先后制定并實施了《關于加快推進茶產業發展的意見》(都政發[2014]41號)、《宜都市加快推進茶產業發展三年(2014-2016)行動計劃》(都政辦發[2014]73號),連續多年捆綁相關農業項目,狠抓現代茶葉發展、標準茶園創建、高效茶園建設、龍頭企業培育、清潔化加工、打造“宜都宜紅茶”和建設百里高效茶葉走廊等工作,成效顯著。
二、龍頭帶動。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初、精、深加工鏈條完整。全市茶葉加工企業達260家,其中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宜昌市級11家,宜都市級20家。茶葉精深加工企業有13家。茶葉專業合作社突破了50家。1951年中國茶葉公司在宜都建立中南地區最大的紅茶收購、加工、出口企業——宜紅茶業公司(原宜都茶廠)經過改制為民營企業后,具備自營出口權。年收購生產加工宜紅工夫茶的能力1萬余噸;安明茶業公司等一批綠茶、紅茶初精制加工企業茁壯成長,聯結市場和茶農的能力逐步增強;以綠茶精制加工和出口貿易為主的雄心茶業公司年銷售產品近4000噸,帶動了宜都市大宗綠茶的生產與銷售;綠源生物技術公司的茶多酚,茶保健品系列開發,推動了精深加工的轉化增值,促進了茶農增收和茶產業的發展。
三、市場拉動。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食品的安全衛生,在飲料行業也是如此,更多人傾向于飲用養生保健的茶葉飲品。茶葉市場也逐步打開并從市內向全國甚至國外延伸。宜都市主要生產綠茶和紅茶,在國內,名優綠茶一直是備受吹捧且供不應求的俏銷產品,飲茶人士越來越注重茶葉品質,為此,宜都市著力建設有機茶園、生態茶園和標準茶園,為市場提供質量上乘的名優綠茶產品;最近,紅茶的暖胃養生功能和與綠茶截然不同的順滑口感逐步被消費者重視,紅茶也成為備受青睞的茶品,宜都市立足百年的宜紅茶生產歷史、依托“宜都宜紅茶”的地理標志,大力振興宜紅茶,既順應了市場的要求、又促進了紅茶產業的發展。從國外市場來看,歐美國家偏好紅碎茶、非洲國家獨喜大宗綠茶,宜都市的紅、綠茶出口市場也逐步拓寬。在國內外市場的拉動效應促使下,宜都市茶產業展現了一片欣欣向榮之態。
四、效益促動。近年來,宜都市以每年5000畝左右的發展速度,新建一批無性系良種茶園。只要氣候、土壤條件適合發展茶葉的區域,農民都自發的或在政府鼓勵下轉型種植茶葉。農民主要以銷售鮮葉作為經濟來源,我市鮮葉下樹率高,高效茶園的畝鮮葉量達到4000斤左右,純收入可達到5000元,是玉米、水稻、油菜等農作物的6到8倍,而且茶樹抗逆性強,種植風險小。中型茶葉加工企業年產值可達300萬元以上。茶產業的發展為宜都市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提供了強大助力。
五、品牌舞動。宜都市積極打造茶葉品牌,擁有宜都天然富鋅茶、宜都宜紅茶兩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在地理標志的帶動下,發展了一批知名品牌:宜牌、飲博士、松云白尖、大風口等。
1990年,湖北宜紅茶業有限公司(原宜都茶廠)注冊“宜牌”商標,為正宗宜紅確立了一張“身份證”,實際上,“宜牌”已具有160余年的品牌歷史,它傳承著“冷后渾”的宜紅品質。近年來,“宜牌”每年出口量超過超過2000噸。
“飲博士”是宜都市新興茶葉品牌,為宜都市安明茶業有限公司所有,主營宜都境內名優紅綠茶。“松云白尖”則是有機茶的代表,面積達3000畝的云臺觀有機茶基地是該品牌的支撐。
六、機械牽動。我市茶葉產業從種植到加工均全面普及了機械化生產。由“機耕、機防、機修、機采、機制”組成的“五機”技術令多縣市爭相學習。各類加工機械設備1500多套。其中清潔化全自動高檔紅綠茶生產線2條。茶葉加工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減少了勞動用工,緩解了農茶矛盾,同時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種茶的比較效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