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技術發展迅速,為了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湖州市稻田里刮起了“綠色防控風”。
“前段時間,稻田里的病蟲害又多了起來。趁著天氣好,我們一大早就到田里來打藥了。”日前,當記者來到吳興區八里店南片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綠色防控融合示范點內,種糧大戶孫梅金正忙著給水稻除草噴藥。他明顯感到今年田里的蟲害比去年要輕很多,“自從田里安裝了太陽能殺蟲燈,田埂邊種植了顯花植物,害蟲明顯減少了。”
今年以來,湖州市在吳興、南潯等地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建立多個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點,通過使用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水稻田埂四周種植大豆、向日葵等顯花植物等一系列綠色防控技術,進一步減少農藥的施用量和次數,一股水稻病蟲害防控“綠色風”在稻田中刮起。“現在正值水稻的分蘗期,也是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病蟲害發生期,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至關重要。”市植物保護檢疫站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植保站技術人員根據水稻重大病蟲害的發生規律,提升病蟲害預報水平,尋求施藥的最佳契合點。
在八里店南片的萬畝糧食功能區,湖州市還設立了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區域站,通過蟲情測報儀、小型氣象觀測儀等儀器設備動態收集和實時發布當前病蟲害情報,并通過農民信箱和專報發送等方式告知種糧大戶和各鄉鎮農技人員目前病蟲害發生趨勢和建議采取的防治策略。“一般來說,每年全市晚稻病蟲害統防統治是3至4次,主要是根據每年不同的蟲害情報進行防治。今年,我們力爭控制在3次,與去年基本持平。”該負責人表示,農藥施用涉及千家萬戶,為確保農藥減量落到實處,湖州市加快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同時,今年是開展肥藥“雙減”工程三年行動的第一年,預計到2017年,湖州市推廣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應用面積53.6萬畝,力爭融合率從2014年的20%提高到2017年80%。
在整體控制農藥使用量的同時,湖州市在功能區內建立了多個融合示范點,開展全程“保姆式”統防統治。在八里店南片糧食功能區的綠色防控融合示范點內,農戶們利用自然界生物圈,形成天然屏障,減少害蟲數量。在示范方田埂按一定的時間間隔分批種植芝麻、大豆、向日葵等顯花植物,豐富稻田植被多樣性,為稻田天敵寄生蜂提供棲息地和食物,提高寄生蜂的繁殖和控害能力,生態防控有效減輕了稻田蟲害數量。目前,示范區內蟲害數量明顯比周邊田塊少。
在八里店南片糧食生產功能區,作為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的孫梅金還給記者算了筆賬,通過病蟲害綠色防控、農藥減量控害、控制施肥總量等手段,示范區每年能有效減少農藥用量30%以上,減少水稻的施藥次數1至2次,晚稻每畝收益增加近300元。目前,合作社共有13臺擔架式噴霧器,成立了由13名統防統治責任機手組成的專業管護隊,這支裝備精良的管護隊這段時間一直活躍在田間地頭,一旦發現病蟲害的蹤跡,他們迅速行動,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控制病蟲害。
據介紹,今年全市計劃實施統防統治面積48萬畝,三縣兩區都建立了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點。吳興區農林局植保站負責人孟華兵表示,在功能區內設立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點,重點是把統防統治的組織方式與綠色防控的技術措施集成融合為綜合配套的技術服務模式,逐步實現農作物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的規模化實施、規范化作業。同時,通過優化物理誘控、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等綠色防控措施,集成推廣以生態區域為單元、以農作物為主線的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進一步提高病蟲防控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