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記者跟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科技服務團來到位于大慶市大同區的北方種鵝場,這個種鵝場是該校的種鵝示范養殖基地。據帶隊的八一農大校長秦智偉講,這次參觀的重點不是基地繁育的種鵝新品種,而是一種全新的生態養殖模式。
一行人在八一農大周瑞進研究員的引導下來到一片玉米地,記者眼前的這片玉米地與旁邊地塊有很大差異。玉米稈下半部分全部呈光禿禿,沒有一片葉子,整體高度要比其它地塊高,壟溝和壟臺寸草不生,地的四周被半米高的鐵絲網圍住,最扎眼的是一大片白鵝,隨眾人的到來飛快地鉆進了玉米叢,像一把白色的梳子在壟間穿行,任人追趕也不離去,一邊跑一邊隨意叨食玉米葉,仿佛它們才是這個領地的主人。
“這就是我們的新型養殖模式,特點就是綠色、生態、環保。”面對記者的驚訝,周瑞進解釋說,這片地有1000多只鵝,采用的就是這種玉米地自然放養的方法。
秦智偉校長熟練地拿著卷尺和大家一起測量鵝取食和玉米棒結實的高度。“取食高度接近1米,結實高度為1.3米。”他把樹枝條插到土里比較了表土松層的深度,說句“放養大鵝表土松層為11厘米,未放鵝的7厘米。”用力拔了拔玉米桿但并未將其“撼動”,轉身向周瑞進詢問去年玉米的產量和鵝的價格。
記者還觀察到,這些大白鵝膘肥體壯,動作敏捷,奔跑速度很快,按照目前玉米葉被啃食的狀況,它們伸長脖子依然能夠到高處的葉子。
據周瑞進介紹,2010年國家出臺了禁牧政策,當年,他與課題組同事在排除了圈養和林地養殖方式后,開始嘗試在青貯地放養大鵝,結果當年就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通過三年的試驗及推廣,課題組總結出了養殖模式相關的飼養密度、放養日齡、生長季節、放養時間、回舍時間、補飼精料、補飼粗料等方面的飼養管理規范,免疫程序、疾病預防、常見鵝病診療等方面的疾病防治技術規范,以及使用青貯玉米秸稈的低成本飼養技術。
2013年,八一農大從起開始實施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北方寒區低成本生態鵝養殖技術集成與示范”,主推“玉米地養鵝”、“家庭牧場草地輪牧養鵝”和“青貯玉米秸稈圈舍養鵝”三種商品鵝的低成本生態養殖技術進行示范推廣,相比之下,前者的效果最為顯著。
這種“玉米+大鵝”的種養搭配模式優勢在于,鵝在田間行走施糞肥,增加土地肥力,3-5年改良土壤為有機地;鵝食用玉米老葉和雜草,增加玉米地通風,基本消滅了玉米生長后期雜草和蟲害;鵝吃玉米須根,讓玉米深入土壤更深,吸收更多營養,促進植株長的更高,籽實更加飽滿;玉米和大鵝均成為綠色有機食品原料,秸稈在收貨后通過青貯發酵方式飼喂鵝,減少秸稈收割后堆積,減少秸稈燃燒碳排放,降低環境污染,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
“玉鵝種養模式”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可以歸納為“三減、兩增、一提高”,即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減少秸稈燃燒碳排放量,減少了人工費;增加了鵝的收益,增加了玉米產量;提高了玉米品質和土壤肥力。既避免了用飼料催肥的工廠化養殖,又化解了農藥化肥殘留對作物和土地造成的危害。
據課題組連續三年的統計和測定,每年,鵝養殖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達到每畝450-700元;玉米增產5-10%,每畝可增加收入100元左右;在化肥、農藥和人工方面,每畝可節約開支20元;每畝提供鵝糞有機肥料600kg。自2013年,這項養殖模式通過技術培訓的形式在黑龍江墾區紅光農場等地進行了推廣,獲得了農民的普遍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