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明顯高出的樹冠,就要適當修剪一點。樹枝不能太密,要留一點空,這樣光就能照到整棵楊梅樹。”日前,浙江省慈溪匡堰鎮農辦的一名工作人員一邊幫助農戶修剪楊梅樹,一邊介紹如何更好地對樹木進行生態化采后管理。
據了解,楊梅是匡堰鎮南部山區農民的主要經濟產業。眼下已到了楊梅采后管理的關鍵時節,著眼于為明年楊梅豐收打下良好基礎,匡堰鎮在全鎮范圍內積極推行生態化采后管理模式,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
“針對楊梅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過度精細化管理所導致的生態環境受影響等問題,我們從科學施肥、合理修剪、割灌除草等方面進行了轉型。”匡堰鎮農辦工作人員介紹,該鎮嘗試結合生態理念,具體根據樹勢強弱和結果的多少推行配方施肥,并采用開溝深施的方式,增強土壤的保肥能力,避免因施肥過度而造成環境污染。此外,通過合理修剪形成豐產樹冠,將灑落的樹葉進行及時有效清理覆蓋,提高蓄水保土保肥能力。
為了保持山林水土、保護生態多樣性,匡堰鎮還同步積極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引導梅農在清理周邊雜草時禁用農藥除草。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則積極推廣殺蟲燈誘殺,減少污染源,最終實現經濟與生態雙重效益。
截至目前,該鎮楊梅產區的1.3萬畝楊梅已基本完成生態化采后管理工作,為明年楊梅的增產增收和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打好了堅實基礎。預計全鎮明年楊梅產量可達3000噸,同比將增產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