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晨,在集賢縣金星村農民張書杰的養豬場,老遠就傳來隆隆的飼料加工機的聲音,65歲的張書杰正在配比飼料。“每100斤玉米加25斤豆粕,再根據豬的生長周期適量加入糠或米皮。”張書杰邊往加工機里放飼料,邊和記者聊起他的“養豬經”。
配好飼料,張書杰開始打掃豬舍,一排排干凈的豬舍里,一頭頭健壯的生豬正悠閑地“溜達”著。“養豬也得講究方法和技巧,讓它們多‘溜達’,肉質會更細膩好吃,價錢自然賣得好!”張書杰興致勃勃地說。
早些年,張書杰一直和老伴在家務農,兒子在外經商。幾年前,兒子返鄉見到昔日鄉鄰依靠規模養豬發家致富,也萌生了回鄉建養豬場的想法。于是,父子倆籌資建起了豬舍。“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每年都能出欄幾百頭生豬,收入能達到十多萬元,這不,還買上了私家車,真正走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張書杰喜滋滋地向記者介紹。
“別看現在規模這么大,剛開始可是吃盡了苦頭。”談起創業的艱辛,張書杰深有感觸。剛開始養豬時,由于缺技術、缺資金,豬養得不多,長得也慢,加上銷路不暢,一年辛苦不說,還虧了不少錢。為了解決技術問題,張書杰經常參加養殖技術培訓,還請專家上門指導。為了降低成本,張書杰買來粉碎機,自己加工飼料,打掃豬舍……
談起今后的打算,張書杰信心滿滿,他準備按標準化模式繼續擴大養殖規模,計劃每一年的生豬出欄量都逐步增長,并對養豬場進行改造,讓養豬事業發展得更快更好,過上越來越紅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