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為縣紀家鄉魚石村九組村民王福炯,早年在外地打工,學習鹵菜制作技術,自主創業干起鹵菜和水面加工生意,掙得人生“第一桶金”,并回縣城買了房,一家人過上安逸舒服的日子。
然而,不滿足現狀的他,又涉足養鴨、養狗行業,不料虧個精光,只能忍痛割愛賣掉住房,再次走上從零開始的艱辛創業路。后來,他發現養羊業商機頗多,便堅定走下去,再次迎來發展春天。如今,他成立了合作社,為養殖戶提供技術、銷售等服務,帶領村民共同發展黑山羊產業。王福炯表示,他的夢想就是——
元旦剛過,筆者在犍為縣紀家鄉魚石村九組見到王福炯。說起養羊,他在當地可是小有名氣,村民們都稱他為“羊倌”,說起他的創業故事,人們更是津津樂道。
外出務工掙得“第一桶金”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990年7月,17歲的王福炯初中畢業,面對貧困的家庭環境,王福炯在家干了3年農活便外出務工。
1994年11月,王福炯到江蘇省徐州市一公司當上了鹵制品技師,由于勤奮肯干、好學上進,贏得公司領導的認可,每月工資有500多元。“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1997年上半年,王福炯離開公司開始自主創業。他先后輾轉南京、無錫、南通、揚州、江都、鹽城等地,做鹵菜和水面加工生意,掙得人生“第一桶金”50萬元。2006年春節,他用10多萬元在犍為縣城買了套住房,讓家里人過上了愜意的日子。
創業路上到處暗流涌動。2007年春,不甘于平淡的王福炯投資10多萬元建起了存欄3000多只的養鴨場,結果虧得血本無歸。無奈之下,他只好忍痛割愛,低價賣掉了縣城的住房;與此同時,他還投資8000多元喂養肉狗,還是以虧本失敗而告終。
當上“羊倌”迎來發展春天
“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必然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前期的失敗并沒有阻擋王福炯前進的腳步和創業的激情,2007年下半年,他開始收購小羊和大羊販賣,并發現其中商機頗多:外界對肉羊的需求量大,而當地羊資源緊缺導致收羊困難,當地豐富的青草資源可以解決肉羊食料問題,養羊肯定大有前途。
天道酬勤,機會總是恩賜有準備的人。2008年初春,王福炯用剩下的部分資金買了5只母羊,走上了養羊致富的道路。剛一開始,“門外漢”的他遇到不懂技術和資金困難等問題,但這些“攔路虎”沒有讓他退卻和止步。他到書店買書自學,給羊防疫治病;向親戚朋友借錢解決發展資金問題。經過努力,2009年底,王福炯養羊終于有了規模和起色,以前的5只母羊變成了50只羊。
羊的肉質想要有保證,青草必須成為其主食,隨著規模擴大,青草已經不能滿足羊子的需求。2011年,王福炯承包了周圍村民25畝土地種植臺灣甜象草和黑麥草,解決羊子的食料問題;2013年底,王福炯拜師學藝學會了殺羊,讓妻子每天在羅城鎮農貿市場賣羊肉,他在家里喂養管理羊子,養、收、銷“一條龍”產業鏈逐步形成。2014年,王福炯出欄小種母羊、小種公羊、小商品羊300多只,收入20萬元左右;收售商品羊上千只,收入5萬元以上;現存欄種母羊、小羔羊、種公羊、肉羊400多只。
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致富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創業路上彷徨、迷茫、掙扎的一幕幕讓富裕起來的王福炯不敢忘卻,鄉村干部給予政策幫扶的場景時時在眼前浮現,村民的撂荒地無私贈予讓他很是感動。“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帶領村民脫貧過好日子,自己責無旁貸。”王福炯明白,黨的扶貧攻堅號角已吹響,要實現“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華麗轉身,作為市列貧困村的致富帶頭人的他責任在肩。
2014年3月,王福炯成立了紀家鄉黑羴黑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示范帶動農戶養殖黑山羊共同致富。現在,已有17戶農民加入合作社,規模呈逐步擴大之勢。“我以前養殖外地白山羊,抗病能力差,收益不好,都淘汰了。自從加入合作社養殖黑山羊,現在有100多只種羊,一年收入10多萬元,比打工強多了。”玉屏鄉新民村一組養殖戶段大兵說起養羊帶來的好處,贊不絕口。看到王福炯發了“羊”財,魚石村的村民也跟著干了起來,在他的技術支持下,全村已喂養黑山羊900多只。
缺資金、缺技術的農民該如何養羊脫貧致富?王福炯“對癥下藥”,開出了一劑良方——寄養模式,規避農民的資金和技術風險。“靠自己喂養更多的黑山羊,時間和精力都不夠,但采用寄養模式就可以做到。”王福炯介紹,“我提供小羊和解決技術、獸藥、銷售等問題,農戶出土地、勞力、管理;實行最低保護價10元/斤回收,分紅比例為農戶7成,我占3成。”目前,已有玉屏鄉玉屏村三組羅云和公平鄉竹根村四組周光河兩個寄養大戶,他們都喂養了30多只黑山羊。
“鄉里和村上給我的幫助很大,我必須要當好這個致富帶頭人。”當筆者問及王福炯為何要帶領村民致富時,他感慨萬千,“從2012年到現在,鄉上共給了產業發展扶持資金2萬元,幫助我做大規模。鄉、村干部還積極幫助我協調農民撂荒土地,為產業發展支招獻計。”王福炯表示,下一步,他將以“培植大戶,示范帶動,全面推廣”為發展思路,帶動農戶養殖黑山羊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