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隆昌把握時代發展主旋律,認真做好農業政策解讀,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精準扶貧等方面創新服務內涵,努力實現 “為農分憂”、“促農增收”、“助農解困”等目標,為“三農”服好務,力爭創建服務型政府。
創新服務路徑做好產權制度改革探索
1月13日,從隆昌縣城通往隆昌城北高鐵站的快速通道旁,一座古色古香、刻有“花漫水鄉”四個字的牌坊映入筆者眼簾——這里是隆昌縣普潤鎮馥巍農業科技園區。園區內機器聲隆隆,施工方正在趕工修建停車場。普潤鎮農技中心副主任周旭介紹,目前該園區一期1820畝基本完工,園區流轉老百姓的土地,種植有秋葵,花卉苗木等,由于這里距離高鐵站近,游客來游玩,交通很方便。
“老百姓對流轉土地十分支持,這一切都源于隆昌正在開展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周旭說:“農村產權確權頒證后,農村土地的四至更清楚、面積更準確、權能更完整,可以規范流轉,流轉后更可以發展產業。”
隆昌縣統籌委政研股股長劉霖介紹,隆昌創新服務路徑,2012年8月底在古湖街道古宇村試點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出了“三自一引”、“五步工作法”等創新辦法,讓政府更規范、更高效地為改革服務。2013年-2015年全縣19個鎮(街道),分3個批次全面完成農村產權確權登記工作。
就在普潤鎮馥巍農業科技園區,2015年探索出 “三統三保”模式,即統一土地整理、農資供應和技術指導,保土地用途、價格兜底和租金收益等創新路徑,更好地發展產業,為農民增收提供探索。“以前把土地租金給對方,每年拿多少租金由土地面積決定,利益聯結后,土地流轉更加規范,農戶參與利潤分成,讓業主更好地為農戶服務。”劉霖說。
馥巍農業科技園副總經理何莉芬介紹,園區正在推廣一種名為 “農戶認種”的創新模式——業主流轉土地后,由業主提供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把土地無償再拿給農戶種,跟一般的僅流轉土地的模式比較起來,農戶的積極性更高,同時,雙方簽訂兜底協議,農戶種出了農產品,業主用保底價進行回收,合作更加規范。
“農戶積極性高,嘗到了土地流轉帶來的切切實實的好處,所以這個村的土地實現了整村流轉,同時,政府所做的配套服務也功不可沒,這主要體現在:首先,政府能協調安排農戶來務工;其次,政府能協助規劃、指導、設計園區建設;第三,政府工作人員協助辦理各種手續,讓行政審批更快、更高效。”何莉芬說。
“業主過來,我們農民實惠很多。”陳幫德家住汪家村1組,與妻子常年在廣州、深圳等地的雞場、豬場工作,順便學會了生態循環養殖,今年回家探親,看到家鄉的變化,萌生了回家創業的想法。他認為,因為之前打工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從事循環農業項目。
“如果回家創業,既能拿到土地流轉費,又能在家干活,還可以照顧目前上小學的孩子。而且在外打工,交通費花銷很大,租房也不方便。如果回家創業,馥巍農業在技術、管理、種子等方面都會給予支持,農產品也會按照保底價收購,致富增收有盼頭。”陳幫德說。
創新管理經驗新農村建設帶來幸福生活
時值隆冬,正在創建國家級AAAA級景區的古宇湖風景區邊,一棟棟川南風格的民居拔地而起,這是隆昌縣古湖街道古宇村運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規范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而修建的新農村綜合體,得益于風景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綜合體內環境安靜有序、建筑整齊劃一、路面平整清潔、民房裝飾一新,街道辦事處有意引導即將入住的農戶發展家庭旅游、農家樂等經濟來增收。
古湖街道推進辦主任李進輝介紹,古宇村依托位于古宇湖風景區的地理優勢,抓住川南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和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有利契機,引進百花科普園、游樂園、婚紗攝影基地等開發項目,流轉6、7、8社共3個組,共1000多畝土地發展旅游業,栽植櫻花、紅梅、紅葉桃、桂花、紅吉木、紅葉石蘭等花卉苗木10多萬株,將古宇村打造成城市近郊旅游休閑度假區。同時,為這3個組的農戶進行了集中安置,修建了這個名為 “幸福古宇”的新農村綜合體。
綜合體一期在2015年五六月份完工,目前能容納125戶入住。“在建設新村綜合體的同時,我們把握政府職能轉換的機遇,創新服務路徑,為老百姓謀福利。”李進輝介紹:“基層政府的服務和引導方面體現在:一方面,引導農戶們自主決策,決定入住新村聚居點的先后順序。第二,小區管理上,由街道辦來指導,環境衛生要定制度,公共設施要指導進行維護。第三,經濟發展上,注意有選擇地引進業主,要與聚居點服務旅游景區的定位相符合。”
李進輝介紹,他最近忙著引導農戶確立房屋安置方案,另一個是規范小區管理,制定了小區公約制度的初稿。“公約制度一定要有,可以制定制度的地方包括:物管費、衛生打掃、工資、生活習慣確定等方面。”
2015年,隆昌圍繞聚居點、重要交通干線、旅游核心區風貌改造1625戶,新、改建黃家寺、黃氏屋基、蓮十沖等45個聚居點,建成三臺、黃金、盤石等30個幸福美麗新村。建成“群樂人家”“幸福古宇”兩個新農村綜合體。實施“扶貧解困”“產業發展”“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改革創新”等“六大行動”,為幸福美麗新村增添活力;通過 “建”“改”“保”等方式,讓建好后應該保護的聚居點都保護起來,讓村民“記得住鄉愁”。
創新扶貧思路做好精準幫扶服務
隆昌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區,由于交通條件落后、人均收入偏低、農戶外出打工較多等原因,扶貧攻堅任務艱巨,為了實施好精準扶貧政策,隆昌是如何做的呢?
近 年 來 , 隆 昌 堅 持“1234567”工作思路扶貧攻堅行動深入推進,即鎖定“一個目標”、堅持“兩輪驅動”、調動“三方力量”、把握“四個關系”、建立“五個機制”、實施“六個一批”、落實“七個到位”。
鎖定“一個目標”。到2019年實現全縣2.68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49個貧困村全部“摘帽”目標;2020年鞏固提升扶貧成效,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堅持區域發展與精準扶貧“兩輪驅動”。深入推進“五大扶貧工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貧困戶制定“1+N”的脫貧方案,做到精準滴灌、靶向治療。
調動政府、群眾、社會“三方力量”。組織開展 “棟梁工程”、“扶貧志愿者行動計劃”、科技扶貧、產業扶貧、技能培訓扶貧、訪貧慰問等扶貧活動,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
強化協調與合作,把握“四個關系”。把握好扶貧攻堅與全面小康的關系,確保在目標任務上同步同向;把握好縣域發展與扶貧開發的關系,確保在總體思路上一體推進;把握好“摘帽”與拔“窮根”的關系,確保在著力重點上標本兼治;把握好政府主導與社會動員的關系,確保在推動方式上凝聚合力。
建立“五個機制”,不斷完善扶貧攻堅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了多元投入、項目整合、資產扶貧、人才支撐、工作考核五個機制。
實施特色產業、就業創業、搬遷安置、醫療救助、教育引導和政策兜底“六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因戶施策,對癥下藥,鞏固提升扶貧攻堅工作實效。
精準制定扶貧攻堅幫扶措施,落實“七個到位”。為確保扶貧攻堅工作“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全縣明確了49個貧困村均有1名責任領導、1個幫扶單位、1名 “第一書記”、1個駐村工作組、1名駐村農技員、1個村扶貧規劃、每個貧困戶都有1名幫扶責任人,共確定縣級幫扶部門90個,做到了“七個一”幫扶到位,實現了駐村幫扶全覆蓋。
2015年來,隆昌為貧困戶做好精準扶貧服務,全年農村貧困發生率從 4.6%下降3.4%,減少農村扶貧對象70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