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嶺縣三青山鎮小榆樹村環境優美、資源豐富。這里是獲得2013年國家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的“豬倌”張國良土生土長的家鄉。這個遠近聞名的“豬倌”不僅靠養豬實現了發家致富夢,還先后扶持幫助了50多個農戶走上養殖致富之路,帶動多個村發展養豬業。
7年的養豬生涯,張國良經歷過順境,也有過逆境;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飽嘗了創業的艱辛。面對著記者的采訪,這位“豬倌”靦腆地笑著。他告訴記者,他的養豬秘訣是:依靠科技,走“自繁、自養、自防”的致富之路。
提到這一“秘訣”,張國良顯得興致勃勃,“剛開始時,東挪西借湊了2萬元資金,辦起了家庭養豬場,一次購進了50多頭仔豬,開始了艱難創業。”當時,自己動手清理糞池、藥殺蒼蠅、打掃衛生,每當種豬產仔時,他就鉆進產房里晝夜管護,遇到冬天嚴寒,還要加溫,各種臟活累活都親力親為,毫不含糊。一年下來,雖然豬養得不錯,可到出欄時,不但沒掙錢反而賠了不少。
一年的忙碌換來如此的結果,著實讓人沮喪。但張國良并沒有灰心喪氣,他開始對市場進行了細致考察和深入分析,查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原來,他養殖的品種全是本地雜交豬,由于缺少科技含量、品種差、生長慢、出瘦肉率低,所以不容易被市場接受,出售價格很低。
看樣子,盲目地養殖是無法致富的。為改變這個現狀,張國良開始引進良種。他一次性從外地優良種豬場引進純種母豬50多頭,產下的二元母豬進一步雜交。但沒想到的問題又出現了:純種豬對飼料、疫苗等要求非常高,用養殖本地豬的技術進行養殖,不僅產仔率低,配種也成問題。
接連的挫敗迎來的是親朋好友的否定,大家都勸張國良轉行,但這個性格倔強的東北漢子經過考慮,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下去。
失敗的經歷讓張國良深刻認識到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2012年,他開始了再一次的養殖技術攻堅。查資料、請專家,到長春、吉林等地學習技術,經過一番刻苦學習和鉆研,加上之前幾次失敗經驗的總結,這一次他終于成功了。他養的豬達到了二元雜交優勢,產仔率平均提高到了12頭以上,而且生長速度快、酮體瘦肉率高,當年就銷售肥豬300多頭,純利潤6萬余元。
次年,張國良擴大了養殖規模,也更加熱衷于學習科學技術。他購買了許多科學養豬、種豬管理、防疫滅病的技術書籍刻苦鉆研。
歷經多年的努力,張國良養豬規模越來越大,利潤也相當可觀。富起來的張國良,開始舉辦專題技術講座,把自己多年積累的養殖技術和經驗無償傳授給大家。不但幫助周邊村民和前來參觀學習的外地群眾提供種豬,還時常登門進行技術指導,鼓勵他們實行科學飼養、規范管理,加快良種改造步伐。對于有養殖愿望的無資金戶、特困戶,他還免費提供仔豬和養殖技術。
如今,張國良自繁、自養的豬全部實現了“三化”,即公豬純種化、母豬良種化、仔豬雜交化。由于自繁、自養、仔豬均是二元、三元雜交商品豬,生長快、肉質好、瘦肉率高,出欄的肉豬品質優良率達到了100%,每批豬都被一些大型超市以高于市場3至4角錢的價格預訂一空。利潤更大了,科技致富之路也越走越寬。
信息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