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出生的韋國幾是三都縣周覃鎮新各村的返鄉農民工,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他通過自己的一番努力,經過不斷地探索,走上了特種養殖的創業道路。
“嘎嘎嘎嘎……”一群幼鵝圍在火爐旁進食、取暖,另一邊,幾百只羽毛鮮艷、色澤亮麗的野山雞或是在忙著啄食,或是在防逃網里撲騰撲騰地飛來飛去,這是筆者近日在韋國幾創辦的心誠鴻福養殖場采訪時看到的場景。


韋國幾正在給鵝喂食。
從一個打工仔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特色種養殖能手,這多虧了韋國幾在外打工幾年的經歷,讓他增長了閱歷與見識,為他成功轉型奠定了基礎。
和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高中畢業后的韋國幾到過浙江、廣東打工。幾年下來,日常開銷之余也沒攢下多少積蓄,他心里盤算著: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增加收入,還是得自己當老板才行。從那以后他便開始關注一些養殖致富的報道,還買了一本養殖山雞的書放在自己的枕頭下,有空的時候就翻翻,創業的念頭開始萌芽。
2014年回到家鄉后,韋國幾先去貴陽一家專門銷售家禽種苗的企業參加培訓,學習養殖知識。培訓中,韋國幾了解到,野山雞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養殖的效益特好,也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趨勢,本地人在過節氣還有吃鵝的習俗,而本地專業和規模養山雞和鵝的養殖場基本為零,這更加堅定了韋國幾辦養殖場的決心。二十多天的培訓后,他不僅初步掌握了養殖方面的技術,心中也謀劃出了發展養殖的創業藍圖。培訓結束后,他利用自己在外打工幾年的一點積蓄,在加上哥哥的支持和銀行的貸款,兄弟倆花了十五萬在村子里的小河溝旁蓋起了450平方米的養殖場,又從公司引進了800只鵝苗和1000只野山雞。80天后,第一批出欄的獅頭鵝在正趕上清明節,一拿到市場上就被搶光,韋國幾有了2萬多的收入。
嘗到甜頭后,韋國幾兄弟倆又開始擴建養殖場,引進更多的鵝苗和雞苗。
“以前沒接觸養殖時,以為養雞、養鵝都是簡單的散養就行了,現在才知道要規模養殖那可是個技術活。”韋國幾跟筆者介紹道。“剛出殼的鵝處于育雛期,這個時候抵抗力比較差,需要給這些小家伙打預防針,還要給鵝燒火爐確保溫度保持在30℃到32℃,即使半夜也要調鬧鐘來看火,檢查溫度,要不然鵝感冒了那就遭殃了,現在我吃住都和這些‘小家伙’在一起,算是和他們正式‘同居’了。”韋國幾開玩笑說。說著說著,韋國幾又把筆者帶到養野山雞的雞舍。
據韋國幾介紹,前段時間過“小年節”已近賣了幾百只,目前雞舍里存欄僅500只左右,估計過大年這批山雞就銷售完了,可能還不夠賣,現在許多飯店都需要提前預定,賣完了這批估計又有4、5萬元的收入了。
“一只野山雞市場價在100元左右,除去成本,一只可以凈賺20元左右,一年出兩三欄,只要養上1000只以上,一年光野山雞掙6萬元以上是沒問題的。”韋國幾給筆者算著養殖賬。
養野山雞利潤高,可花的功夫也不少。韋國幾說:“剛引進的野山雞抵抗力比較弱,最怕它們感染禽流感之類的疾病,每隔七八天就得給這些山雞打一次預防針,到20天以后的山雞開始長大,這時候活動能力強的野山雞開始喜歡打架,這樣容易掉毛,掉毛的山雞不美觀,在市場上自然就掉價,這時候每隔10天左右還要給山雞切嘴,防止它們相互攻擊。但到50天左右,山雞生長速度最快的時候就不能給山雞切嘴了,這樣會不利于山雞進食影響長個。”那時候該怎么辦呢?韋國幾給筆者介紹了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給山雞“戴眼鏡”,戴上眼鏡后它們就看不見前方的“敵人”,自然就不打架了。
如今,什么時間喂食、怎樣做好防疫、養殖中要注意哪些環節,韋國幾已是爛熟于心,有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
由于管理得當,韋國幾的養殖場一年下來凈掙十幾萬。他打算在資金寬裕的條件下再擴建規模,請村里的人幫忙管理,這樣既讓他們有了收入,自己也當上真正的“老板”,掙的錢可以做更大的投資。暢想未來,這位年輕的80后老板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