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俗語說的好,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2012年之后,國內飼料總需求進入飽和階段,年增長率從之前的8%下降至2-3%,甚至負增長的局面。特別是近兩年生豬、水產養殖市場低迷,幾大飼料企業的銷量、收入出現明顯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正大、新希望、大北農等飼料巨頭紛紛調整方向,要么轉型食品,要么豎起互聯網的大旗,打出了未來不再靠飼料賺錢的口號。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飼料巨頭比如海大、大北農(水產料)繼續堅守在飼料江湖之中,招兵買馬、擴充彈藥,試圖殺出一片血路來。這個時候,飼料銷量的增長,必然是從中小型飼料企業的嘴中奪下來的。商場如戰場,我們都說如今飼料企業的競爭是一場綜合實力的較量,而靜書認為,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資本。已經占據了上市優勢的企業,在戰斗力上將比沒有上市的企業高出20%以上。
因為有錢,就可以挖到懂技術的大牛;
因為有錢,就可以給經銷商更大的扶持;
因為有錢,就可以給業務員更大的激勵;
因為有錢,就可以不停地買、買、買,到處收購跟建廠;
還是因為有錢,就可以打起價格戰來毫不手軟。
比如大北農,2015年初開始正式進軍水產飼料市場,2015年銷量高達40萬噸,相比2014年增長了135%。比如表1中,2015年以來,大北農通過發行股票融資了27億,其中有7000萬用于水產飼料的建設。而在2015年8月份,大北農亦拿出了6000萬增資福建大北農。易敢峰曾在2015年12月份對記者表示,2015年大北農有12家工廠,未來三年將增加15家,2020年達到20家以上。除了飼料廠的擴張,在財富共同體模式下,大北農拉攏經銷商的能力同樣驚人。
大北農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快速布局,資本的力量是最大的推動力。
我們知道,企業上市最大的優勢便是可以增強融資的能力。
我們可以看出:
1、大部分飼料企業上市的時間集中在2010年前后。
2、2015年以來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通威(用于光伏)、正邦、海大、唐人神。而這幾家企業也是2015年以來收購、兼并、建廠動作頻繁的企業。
增長最明顯的是大北農,從17萬噸直接增長到40萬噸,而且僅僅是用了一年的時間。
除了通威成立于1992年時間稍早之外,其余的粵海、澳華、海大均是1998年成立。而橫向對比銷量來看,海大已經是650萬噸的規模。
在2008年的時候,海大的飼料銷量不過是在53萬噸。也就是說,1998-2008年十年的時間,海大的銷量增長了50萬噸。而2009年上市之后,海大的銷量出現明顯增長,六年的時間增長了170萬噸。盡管2015年國內水產養面臨價格、天氣雙重壓力,但是海大水產料總量保持平穩,高端膨化料增長了50%,東南地區水產飼料增長20%-30%。
在2009-2012年期間,國內經濟增長較快,上市環境較好,上市與否,還是業內幾家飼料企業經常討論的問題。而如今,面對上市飼料企業猛烈的進攻,未上市的企業也在到處尋找資本的支撐。比如粵海集團,2015年11月17日與KKR、中廣投簽訂協議,完成A輪1億美元(6.4億人民幣)的融資。粵海鄭石軒接受水產前沿的采訪表示,未來五年內,粵海將每年拿出3-6個億,每年2-3個工的速度廠進行市場擴張。目標是三年內銷量達到200萬噸,六年內達到400萬噸,躋身進入水產飼料企業第一梯隊行列。
一邊是第一梯隊的飼料企業向下施壓,奮力搶占中小企業的份額,另一邊具有一定實力與特色的中型飼料企業握緊拳頭拼力一搏,而眾多夾在中間的小飼料廠怕是將成為大中型飼料企業較量的墊腳石。
關于十三五規劃中,國家擺明了態度要扶持中大型飼料企業的發展,2015年,全國10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31家,2020年的時候要達到40家,產量要占全國的60%。全國飼料企業數量要從目前的6000多家下降至2000-3000家。
而這一次,或許是部分中型飼料企業力爭上游的最后一次機會,如果把握不住,那么在以后的飼料歷史中將很難再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