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棚的毛收入大概在兩萬六千塊錢左右,除去成本純收入有兩萬塊錢。”3月10號這天,瑪納斯縣瑪納斯鎮上二工村村民張斌邊忙著手里的活,邊對筆者說。
眼下,正是設施農業育苗的大忙時節,瑪納斯鎮各溫室大棚種植戶根據定單,開足馬力,全面開始育苗工作,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鼓了農民的錢袋子。
瑪納斯鎮下轄13個村,都屬于城郊村,人均耕地少,部分村因為城市發展需要甚至成了“無地村”。為了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該鎮提出了“菜籃子”工程,利用城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著力破解增收難題。
北園子村農民賴春生發展設施農業已經20多年了,通過發展設施農業讓他成了村里的富裕戶。今年,他的七座大棚全部發展為訂單育苗,預計收入可達10萬元。賴春生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我這個單棚實種面積是五分地,一個棚的純收入在8000塊錢左右,這比大田地一畝地掙的都要多得多。”
今年,瑪納斯鎮按照“退棉、增菜、興特色”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富硒有機蔬菜產業,打造成市的菜籃子。據了解,全鎮共有設施農業大棚402座,其中,上二工村220座高標準溫室是該鎮集約化育苗中心,重點進行番茄苗、釀酒葡萄苗、花卉苗木培育,最終形成“春苗、夏果、秋菜”的經營格局,實現農民持續大幅度增收。
瑪納斯鎮副鎮長和建國說:“2016年我們要繼續鞏固春苗、夏果、秋菜的設施農業經營格局,重點把上二工村、北園子村打造成城市設施富硒有機蔬菜供應基地,真正把我們瑪納斯鎮打造成全縣人民的菜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