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結構調整,是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記者近日從市農委獲悉,今年我市玉米播種面積將保持在650萬畝左右,引導農民適度調減普通籽粒玉米的播種面積,發展高效青貯飼料玉米。
玉米是用途最為廣泛的糧食作物,是食品、飼料、工業原料兼用作物,也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前不久,農業部發布了《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對我國玉米結構做出調整,5年將調減5000萬畝以上。
我市并沒有被劃入“鐮刀彎”地區,但在農業部發布的這份指導意見中,卻傳遞出一個信號:農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重慶是全國生豬生產大市,為了生豬市場的穩定,農業部沒有把我們納入調整范圍。但是我們自己也要積極主動調整。”市農委糧油處處長袁德勝說,近年來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庫存大增,加之替代產品進口沖擊等因素影響,使得農民種糧收益降低,積極性明顯減弱,“如果我們不調整產業發展思路,穩糧保供和農民增收的利益關系將會發生重大沖突。”
在我市廣大山區,玉米與紅苕、馬鈴薯一道被稱為“三大坨”,農民一直都有種植習慣。據了解,目前我市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650萬畝,總產在260萬噸左右。其中,用作飼料的籽粒玉米面積和總產均占85%左右,而用于加工的比較少。
袁德勝說,受傳統習慣和農民意識的限制,玉米結構調整比較難,但是這條路必須得走。他認為,目前重慶調整玉米結構,面臨兩大機遇:首先,國內外玉米在數量上供應充足,短期內飼料不會緊缺。而重慶地處丘陵山區,玉米種植成本較高,從國外和東北地區運來的玉米價格比本地要便宜20%左右。
其次,當前重慶正在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好的產業,可以為調整提供經驗借鑒。
比如甜糯玉米,直轄前僅11萬畝左右,如今已發展到60萬畝。“我市甜糯玉米育種水平大幅提高,近年來通過國家和市級審定的有30多個。其中,‘渝糯七號’成為對照品種已經11年了,一直是國家標桿,品種穩定、產量高、抗性好。”袁德勝說,在渝北、巴南等地,甜糯玉米發展勢頭迅猛,一般每畝鮮重在750到1000公斤。按照2元/公斤的均價計算,除去投入,一畝收入在1000元左右。
在青貯玉米方面,我市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農民習慣于收曬干的玉米籽粒不同,青貯玉米是和著玉米秸稈、穗子一起收,通過青貯池或袋封發酵之后用作飼料,能量更高。據介紹,一畝青貯玉米相當于3畝籽粒玉米。目前,全市已有10多萬畝青貯玉米。
玉米種植結構具體怎么調?“科學布局、合理規劃、因地制宜,走特色效益發展之路。”袁德勝告訴記者,一是適度調減籽粒玉米面積;二是依托規模養殖場,發展青貯玉米;三是在城鎮周邊,規劃建設甜糯玉米基地。此外,調減下來的玉米地還可以用來發展雜糧雜豆、茶葉、核桃、油茶、中藥材等特色效益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