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大棚蔬菜、大棚花卉,有見過大棚無花果樹嗎?在東莞首次無花果栽培技術培訓中,望牛墩盛豐農業園的荷蘭鋸齒式無花果種植大棚吸引了一眾學員眼球。據悉,該場的3畝大棚無花果種植屬東莞首例,高效省本,產量翻倍。
大棚種植產量翻倍
走在盛豐無花果種植場的過道,一片春意盎然,剛被雨水沖刷過60畝的無花果樹青翠欲滴。過道側矗立著一排鋼架薄膜大棚,里面種植了800多株波姬紅無花果樹,與露地種植區分明顯。據場主倫見發介紹,大棚面積3畝,相對整個無花果場所占比例不大,目前主要在試驗階段,待做出成效才逐步推廣。
倫見發認為,大棚種植無花果的試驗,成效還是比較突出的。棚里果株于去年4月份植下,與露地栽培相比,大棚種植的果實要大一點,果汁較多,果品較好。整形修剪方面,露地栽培一般留枝6條,大棚種植因溫濕條件有利可留枝8條。另外,大棚防蟲防雨效果明顯,因果蠅、桑天牛為害所致的爛果、蟲果很少,暴風雨天氣導致的裂果、落果幾乎不見。棚底部的密眼小孔有利于通風,還能防雀鳥啄食,減少損失。所以同樣配置噴滴灌設施,引進水肥一體化技術,露地栽培的無花果平均產量為2500斤/畝,而大棚種植畝產可達5000斤,翻了一番。
倫見發介紹,大棚無花果種植并不止于產量的提升,更能有效節省人工成本。“光說除草,我們怕影響果品而不用除草劑,都是人工用打草機除的。外面露天的就算剛打了草,雨水一至雜草又瘋長。而棚里除草一次,幾個月內基本不用再打,這里的人工成本便節省下來。”倫見發接著說:“到了結果期,為減少病蟲害,我們一般雇人剪切病枝和撿拾病果,大棚里爛果、落果少,人工成本也自然少了。”
當然,4萬元/畝的大棚造價一次性投入較高,但倫見發比較了收益的增長和持續使用的年限,還是覺得物超所值。
東莞首例大棚無花果
在東莞,倫見發的盛豐無花果種植場是架設大棚種植的第一例。果場主營休閑采摘并配套農家樂項目,無花果的采摘期是7到12月份,倫見發表示,架設大棚的最初目的是延長無花果掛果期,甚于是反季節種植,進而縮短空果期的限制以吸引更多游客。
大棚試驗成效理想,倫見發便規劃起下一步的推廣。據介紹,該果場將再架設30畝大棚,種植青皮、波姬紅、布蘭瑞克、美利亞、日紫等超100個無花果品種,打造全市第一個無花果博覽園。“這個博覽園主要是科普性質,我們還會設計宣傳板,介紹無果花歷史、品種、栽植修剪方法等。在游客帶小朋友采摘的同時,可以認識各無花果品種和區別,了解無花果食法、功效等。”倫見發說到。
越來越多青年農民投身現代農業
倫見發和倫志強是地道的80后青年農民,他們鐘情于農業,合力創建了盛豐無花果種植場。該場先后被認定為“東莞市農業科技示范戶”和“東莞市首批市級家庭農場”。作為東莞青年農民創業培訓班學員,通過技術學習和產業實踐,他們具備了相當的種植技術和經營意念。
盛豐果場建園時已配套建設了硬體化排灌渠和機耕路等基礎設施,水肥一體化和測土配方施肥等實用技術在該場得到全面應用。善于接受新技術、新事物是這對青年農民的突出特點,上述的大棚無花果種植試驗和推廣便是有力佐證。
無花果是近年來新興的水果品種,休閑觀光農業在東莞發展迅猛,他們一方面依托無花果特色作物,打造專業種植場,同時增設餐飲、農家樂項目。每逢周末或節假日,更精心組織親子游等各類活動,平均每天吸引入園游客超過200人次。
怕采摘游客不滿足現營品種,目前盛豐果場還在不斷嘗試新的無花果代替品種。“雙倫”認為休閑農業在于不斷創新,最大限度迎合消費者需求。另外,隨著無花果產量的逐年提高,他們開始嘗試后期深加工。目前主要做無花果果茶和果干,可作美顏飲料、零食和湯料。“我們后期的方向一定是深加工,客人過來游玩后,喜歡再買上一兩包無花果特產作手信,我們會繼續研發這方面的產品。”
對于入行農業,”雙倫”表示自己是農村出身,一直對栽植果樹饒有興趣,覺得成功經營一個農場很有成就感,加上東莞各種農業扶持政策的出臺,他們相信農業前景并看好農業“錢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