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為充分展示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激發全市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活力,大力營造濃厚的創先爭優氛圍,本報今日起開設《踐行“兩學一做”爭當先鋒表率》專欄,陸續報道我市被推薦為全區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先進基層黨組織的先進事跡,敬請關注。
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層黨員,外出務工返鄉后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果蔬專業合作社,7年間先后免費培訓400多名返鄉農民工,幫助當地群眾貸款建設果蔬種植大棚,成為鄉里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他就是忻城縣馬泗鄉返鄉農民工科技致富帶頭人歐高龍。
石頭縫里種出哈密瓜
歐高龍,今年38歲,戴著一副眼鏡,斯斯文文,一點沒有老板的樣子。但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壯族小伙,擔任著馬泗鄉高龍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職務,
成功注冊成立了高龍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累計投資850多萬元建成了占地面積350畝的果蔬大棚和生態農莊兩大項目,今年預計可產果蔬100萬公斤,年利潤300萬元以上。
2009年,歐高龍還只是一位返鄉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艱辛,讓他決定回鄉創業。馬泗鄉馬泗村位于忻城縣大石山區,自然條件差,農民僅靠種植傳統的玉米和甘蔗,生活基本實現溫飽,但卻無法富裕。返鄉后的歐高龍開始犯愁,創業的出路在哪里。
當年年初,歐高龍被村委派到縣委黨校及南寧、上海等地學習后,接觸到了大棚果蔬種植有關技術。頗有創新意識的歐高龍立即意識到這是一條致富的新路子,他決定返鄉種植哈密瓜。
然而忻城縣屬于大石山區,高山氣候,不適宜哈密瓜生長。但這個倔強的小伙子并不服輸,他開始學習大棚果蔬種植技術,決定在最不適宜種植哈密瓜的家鄉,刨出一條致富路。
回鄉后,歐高龍立即向村委匯報并取得支持,馬不停蹄開始建設。面對大棚果蔬種植這個新生的事物,歐高龍盡管在書上學到了不少的技術,但對當地的氣候、土壤能否適應哈密瓜的問題仍心里打鼓,而且當時全縣也沒有哪個地方種植成功過,毫無經驗可借鑒。但富有創業精神的他決定大膽創新,攬下這件村里沒有人做過的事情。當年3月村黨委通過多渠道籌集到資金12萬元,建起了15個果蔬種植大棚,交由歐高龍來經營。
哈密瓜種植之初,由于歐高龍對施肥、控水、控溫等技術掌握不熟,導致種植失敗,2009年哈密瓜第一茬瓜絕收,損失3萬多元。但是歐高龍并不服輸,他從外地請來有經驗的瓜農,并鉆研種植技術。
每年4月份,是哈密瓜種植的季節,為趕季節備料育苗,歐高龍一家三口吃住在果棚。哈密瓜種植非常講究技術,有時為了摸透其染上什么病,他在悶熱的果棚里一呆就四五個小時,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找書籍、上網查資料。哈密瓜從生根到發芽,再到生長到開花,歐高龍像呵護自家的孩子一樣精心管理果棚。經過幾個月的潛心鉆研,歐高龍也成了種瓜能手。當年哈密瓜第二茬獲得豐產豐收。
率先致富不忘眾鄉親
哈密瓜每年種兩茬,平均畝產3000公斤以上,收購價達3.5元/公斤。按照價格,一個大棚一年可帶來6000元以上的人均純收入,嘗到甜頭的歐高龍看到了希望。2010年,他通過自籌及貸款籌集50萬元,把大棚規模增加到現在的150個。
致富思源,歐高龍積極帶領返鄉農民工一同致富,面對慕名前來參觀學習的群眾,他毫無保留地傳授種植技術,并以大棚為基地,組織培訓了400多名返鄉農民工。在他的積極帶動下,從2010年開始,馬泗鄉興起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熱潮,目前已有50多名黨員及返鄉農民工在馬泗村創業基地建設果蔬種植大棚600多個,占地面積300多畝,他統一提供技術指導和農產品銷售服務,成立了馬泗鄉高龍果蔬大棚合作社。
歐高龍帶領的果蔬基地采用“工會+合作社+基地”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生產經營模式,實行以銷定產,以訂單合同約束和規范產供銷三方行為,瞄準珠江三角洲、廣西北部灣城市的連鎖超市、高檔水果市場,確保項目產品的銷路。
“土地反復種一種瓜類,容易產生病蟲害。”歐高龍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實行多種種植。為此,歐高龍開始研究并種植西瓜、藍莓、葡萄及各類季節蔬菜,并取得成功。
2010年,順應群眾要求,歐高龍組織擴大生產規模,按照“春季種哈密瓜,夏季種西瓜,秋季種哈密瓜,冬季種反季節蔬菜”進行輪作,執行“五個統一”(統一規劃、種植、管理、技術服務、銷售)的經營模式,還成立馬泗鄉高龍果蔬工會委員會,吸納來自全鄉30多名返鄉農民工成為會員,通過實地操作,掌握相關種植技術后,再由會員帶著技術回村經營,不斷擴大種植規模。
目前,合作社注冊成立了高龍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建成了果蔬大棚和生態農莊兩大項目,創新開展“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當地種植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有效推動馬泗鄉精準脫貧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歐高龍也因此獲得全國青年致富帶頭人、自治區勞動模范、“科技種養大王”、“科技致富能手”、來賓市“創業十年”勞動模范等諸多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