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行距1.8米、株距1米。”趙志宏指揮著村上100多戶社員新建桃園,每株樹間隔1米。“你這是胡整呢!”社員楊衛國強烈反對。務了一輩子桃的老楊實在想不通:“老堡子栽桃有上百年的歷史,多少輩人都是行距6米、株距5米,你這1米株距咋結桃?”
看著社員們一臉不解、疑惑與猶豫,趙志宏意識到,這肯定不是老楊一個人的想法。他想:百聞不如一見,與其干著急,不如讓他們親眼見見。沒有解釋,直接聯系人、找車。2013年7月,滿心不情愿的兩個村民硬被趙志宏拽上車到楊凌觀摩……
尋覓好品種
老堡子村位于秦嶺山下周至縣東北方向的終南鎮,公元1633年就開始了種桃歷史,2011年認證“老堡子村水蜜桃”地理標志。不少村民家世代都以務桃為生,整個村子有2000多畝桃園地。別看地不少,2013年以前,他們種“沙紅”水蜜桃,屬于中熟品種,6月底集中上市,根本賣不上價錢,每斤1塊錢左右。算下來,一畝地收入也就六七千元,刨過成本,就沒多少賺頭了。村支書趙志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2年5月底那幾天,老趙逮著機會就往西安跑,發現市場上除了南方油桃,幾乎沒有當季水果。他瞅準時機,心想找一種比“沙紅”口感好、個大、早上市的品種,肯定能賣個好價錢。老趙聽人說華縣蓮花市鎮有個水蜜桃品種“春美”,桃子個大口感還甜,最重要的是早熟品種,6月20日就能上市,于是二話沒說拎起包就往華縣趕。“剛到華縣看見黃明喜時,他正給客商賣桃,一斤3塊錢哩,當時我就很感興趣。”趙志宏說。
7月他從蓮花鎮帶了一車“春美”接穗回來準備大干一場,卻被村民潑涼水似的幾句話澆透。“老趙,嫁接這么費事,一斤也就能比原來多賣2塊錢,你讓我們咋弄?”“就是啊,這大熱天的……”就在這時,村民老李點醒他:“要是能多結點果子也行么,能多賣錢。”那咋辦呢?想起以前村里組織學習時,楊凌王安柱教授提過楊凌五宗鎮曹家溝村李成興研究了密植水蜜桃種法,不但好管理,而且掛果產量多。帶著半信半疑的心理,老趙踏上去楊凌的路……
來到楊凌,老趙得知李成興經過多次試驗,已有自己一套管理方法。2013年3月,從楊凌回來后,他整天帶著大喇叭在地里來回轉悠,還請來李成興給老堡子村做技術指導,叮囑社員必須按規定行間距栽樹,把原來“三杈六補十二枝”的樹形分層修剪。“李老師,這咋弄么?樹矮了桃就結得少,樹枝這么密的,咋照太陽?你這方法到底是啥原理?”以楊衛國帶頭的不少社員開始起哄,“李老師,啥原理?”只有實踐經驗沒有理論知識的李成興一時被社員們問得啞口無言。“原理嘛……沒啥原理……反正我保證你們能結果。”
說不出個一二三,讓社員們咋相信?當年6月桃子成熟后,趙志宏帶著他的150個社員分3批前往楊凌五宗鎮曹家溝村參觀學習了李成興的樹形修剪法。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看到樣板的社員們回來后便跟著老趙整密植。
就在當年11月農高會上,老趙又見到了來自山東壽光劉成德的“一邊倒”大棚桃技術。得知“大棚桃”可以提前一個月上市,他靈機一動,跟著劉成德到山東學習。
技術是關鍵
2015年5月3日,趙志宏不停地往地里跑,回來后就在家原地打轉,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那幾天真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老趙說。經過一年栽樹兩年結果的“春美”總算要看到成果了,趙志宏原本信心滿滿準備去地里收桃。沒想到一進地里,看見樹上的桃子跟乒乓球一樣大,完全沒有當初說的一個桃子一斤重的樣子。
原來,2012年11月,趙志宏前往壽光學習先進技術,發現矮化技術固然好,但“一邊倒”不可行:桃子背面見不上太陽而口感不甜,也容易旺枝。帶著技術回到老堡子村后,老趙自行改進,組織村民栽下高密度“春美”,搭上了大棚,直到2015年5月。
“可桃子長不大到底是為啥?該咋解決?”沒招的老趙想到了賣苗的黃老板。果然解鈴還須系鈴人。“我聽收桃子的客商說,唐山樂亭縣的大棚桃大得很,你要不到那邊看看,興許能有辦法。”得到消息,趙志宏想都沒想,立馬帶了倆村民趕往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這是老堡子村三個農民第一次來到機場,第一次坐上飛機。2015年5月8日,取得真經的老趙一行三人一回到村里,就抓緊給桃樹施高鉀肥,沒過幾天,水蜜桃果然長大了。
看著這些水蜜桃一天天長大,老趙一顆懸著的心放下了。
資金“及時雨”
去年5月25日前后,不斷有客商前來收桃。老堡子村大棚水蜜桃比露天桃子上市早了一個月,價格6元錢一斤,足足比原來翻了6倍。這是種了幾百年水蜜桃的老堡子村從未有過的好行情,老堡子水蜜桃也揭開了陜西第一家大棚桃的序幕。
去年冬天,趙志宏走在老堡子村里,突然發現村里變得熱鬧了。以前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來,開始購買苗木,搭建大棚了。
老趙給記者算了筆賬:“現在一棵樹上能結30斤桃,一畝也就是一個大棚,有350棵樹,年產量上萬斤,按最低收購價,一斤6塊錢算,能收6萬元。扣過成本,一個棚少說也能賺3萬元哩。何況現在銷路廣,今年都是7塊錢一斤賣的。”
已經得到社員信任的趙志宏回頭看看,老堡子大棚水蜜桃要是沒有資金“及時雨”根本沒法成功。
“搭一個棚2萬6千元,150個棚390多萬元。”現在回想起來,老趙還清清楚楚記得那個天文數字。他盤算著全村100戶低收入家庭,按照西安市扶貧辦產業扶貧的政策,每戶1萬元,能領100萬元。都說老趙是能人,既耍得了技術,還磨得了嘴皮。從西安市扶貧辦回來,他又給老堡子村申請了57萬元的計生產業發展項目資金,一共157萬元成為蓋大棚的啟動資金。
“我就是膽兒大。一心只想要把大棚發展起來,其他沒多管。”趙志宏說。2014年,他來到西安市農委申請資金時,“你村子能成不?未央區以前就想搞個現代農業園,一直沒成功,欠了一屁股債,你村子還要重蹈覆轍?”工作人員還半開玩笑半調侃地勸說趙志宏還是老實種桃,別瞎折騰了。面對多方的質疑與猶豫,他追著市農委的人翻來覆去說:“我們專門跑去楊凌和山東看了,學的都是現成成功技術,還把楊凌老師請來指導,我村肯定能種好。”趙志宏的軟磨硬泡讓市農委工作人員厭倦,他卻沒有氣餒。2015年,當老堡子村第一批大棚水蜜桃上市之際,他再次走進市農委大門,“領導,我村桃子已經上市了,比露天桃早了一月,現在在市場上能賣好價。我村150戶貧困戶收入從原來六七千元提高到兩萬六七了。將來還計劃給全村700戶,每戶一棚哩。”
正是老趙的不懈努力和老堡子村的成功,終于打動市農委的領導們。如今“長揚果品合作社”已經得到認可,列入西安市現代農業園區,并拿到200萬元扶持資金。老趙說,要用這些錢擴展大棚,把“長揚水蜜桃”的牌子打出去。
5月26日,一輛來自廣州的冷藏車開進老堡子村,拉走3噸“長楊水蜜桃”。他侄兒近兩年來通過微信把桃子推廣到移動互聯網上,把他們提前成熟的水蜜桃用快遞寄給廣東的戰友。
今天,趙志宏成了遠近聞名的“紅人”,鄰近的任家村和楊家大墻的村民們紛紛前來表示想要加入“長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