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圍場壩上萬畝金蓮花競相開放,不僅將草原裝點得花團錦簇,還為花農增加了一筆不菲的收入。
承德市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越、藥材資源富集兩大優勢,強力推動中藥材產業發展,種植規模、農民收益逐年增加,現已成為承德市農業經濟的朝陽產業。到2015年年底,全市中藥材人工栽培面積達到58.5萬畝、產量10.1萬噸、產值15.2億元,面積、產量穩居全省首位。
今年,該市通過政府引導、產學研企協同協作、社會參與的方式,以發展道地大宗、具有觀賞性的中藥材為主,建設集產、加、銷、游、玩于一體的百萬畝中藥材花海旅游扶貧示范區,打造現代中藥材產業體系,走出一條生態、高效、富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使其成為全市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促進農民增收脫貧、農村繁榮的新動力。
根據規劃,2016年至2020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將分別以年遞增10萬畝、10萬畝、10萬畝、8萬畝、3.5萬畝速度增長,2016年全市中藥材人工栽培面積將達到68.5萬畝,建設17個中藥材花海旅游扶貧示范區;到2020年全市中藥材人工栽培面積達到100萬畝,建成以道地大宗藥材為主、覆蓋全域的百萬畝中藥材花海旅游扶貧示范區。
構建“一帶三區”產業格局。以古御道、高速公路兩側、國道和省道沿線以及鄉村旅游示范景區為實施區域,以創建典型為載體,打造中藥材花海旅游扶貧“一帶三區”產業格局。建設古御道中藥材花海旅游扶貧示范帶,在灤平、隆化、圍場壩下的古御道沿線,以種植黃芩、桔梗、黃芪等為主,2016年將新增種植面積5.4萬畝,總面積達到31.8萬畝,到2020年發展到40萬畝。建設壩上高原中藥材花海旅游扶貧示范區,在豐寧、圍場壩上,以種植黃芪、金蓮花、苦參等為主,2016年將新增種植面積1.9萬畝,總面積達到11.1萬畝,到2020年發展到20萬畝。建設中南部特色中藥材花海旅游扶貧示范區,在承德縣、平泉、興隆、寬城,以黃芩、枸杞、丹參、鳳仙花等為主,2016年將新增種植面積2.3萬畝,總面積達到24萬畝,到2020年發展到35萬畝。建設城郊型中藥材花海旅游扶貧示范區,在雙灤區、雙橋區、營子區、高新區,以種植黃芩、北蒼術、藥用百合等為主,2016年將新增種植面積0.4萬畝,總面積達到1.6萬畝,到2020年發展到5萬畝。
打造五大板塊。科技支撐板塊,依托中國中醫科學院在灤平縣建設的中國北方中藥材研發中心,開展產業鏈化技術研究。依托國家、省級科研院校(所)深入開展政產學研企協作,到2020年底,每縣各建成一個具有區域特色的、集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試驗、示范、轉化于一體的科技創新基地。良種繁育板塊,在灤平縣建設200畝中藥材品種資源圃,開展優良品種選育和復合高效栽培模式試驗示范,為百萬畝中藥材花海旅游扶貧示范區基地建設提供優良種源保障。有機中藥材種植板塊,與北京中關村智慧生態農業服務聯盟合作共建以熱河黃芩、北蒼術、黃芪為主的生態道地有機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產地加工板塊,以頸復康藥業集團等為引領,到2020年底建成集中藥材提取、中藥飲片、保健品等系列化中藥材產品現代化精深加工中心,促進中藥材深加工業發展。旅游觀光養生板塊,對集中連片的園區按照旅游區規格打造,實現中藥材產業與旅游業同步發展,到2020年底,各縣區建成1至2個以中醫藥文化為背景,集娛樂采摘、農事體驗、健康養生、休閑旅游于一體的觀光休閑中心,打造中藥材特色旅游產業。
形成六大體系。標準化生產體系,以創建中藥材花海旅游扶貧示范區為載體,加大標準化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病蟲害綠色防控、機械化作業等集成技術推廣力度,技術普及率達到 100%。質量可追溯體系,采取“政府主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科技企業技術支撐”模式,到2020年建立健全中藥材質量監督管理機制,實現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全過程的產品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管理,逐步將承德市打造成為北方道地大宗藥材價格形成中心。現代化流通體系,重點在灤平縣建設一個集產品交易、信息發布、質量檢測和人才培訓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交易平臺,帶動全市生態有機中藥材產地交易,逐步形成大型中藥材交易中心。龍頭培育體系,大力培植頸復康藥業集團、保承中藥等本地龍頭企業,重點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招商引資體系,抓好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京津企業外遷的契機重點開展招商,實現知名藥企“內引”、優質藥材“外銷”。品牌建設體系,深入挖掘清朝皇家醫藥文化,與中關村、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打造“皇家藥莊”品牌,開展以“皇家藥莊”為名片的區域性母品牌、以新型農業主體品牌為子品牌的承德中藥材產品品牌營銷模式,提升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