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在和莊鎮花生收獲現場,來自市農機局的工作人員和當地村民近100人共同見證了“機器人”收獲花生的高效瞬間:幾十畝的花生地里,隨著市農機局推廣站副站長周福軍的一聲令下,一名農機手驅動手扶式加載的小型花生收獲機,1分鐘的時間里一壟花生就被齊刷刷地刨了出來。
以往靠人工得需要一個小時。一邊的一臺大型花生聯合收獲機也不甘示弱,竟在更短的時間內將花生做到了從刨挖、摘果、收集一步到位。整個現場忙而不亂,機鳴咔咔聲和人們歡呼聲融為一片。
據了解,這是由市農機局組織,在和莊鎮南麻峪村和苗山鎮田家樓村的萬畝山東省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舉辦的花生機械化收獲現場會。這是市農機局自去年開展花生機械化收獲試點以來的又一次成功演示。
演示會上,萊城區青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社長趙青介紹,田家樓是農機局花生全程機械化的試驗基地,如今花生收獲不僅做到了聯合作業,而且花生收獲前期也是用的雙壟雙行大型播種機,可以一次性實現播種、施肥、覆膜、打藥全部流程,20畝地5個小時就可完工,較傳統農作提高工作效率80倍,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不僅如此,播種的高質高效還帶來了優產豐收,即便是普通的種子,一畝地也要比常規種植增產200多斤,同比增收1/3。由于無公害的科學種植模式,群眾也反映果實豐碩飽滿,口味更甜。
“花生是我市的重要經濟作物,以往花生種植、收獲流程繁瑣,用工急,勞動強度大,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不僅是廣大農戶的殷切期盼,更是農機局心系民力民生的責任召喚。下一步,市農機局將繼續按照‘四送農機、機械替人’的思路,進一步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術、送服務。編寫經濟作物機械生產技術指南,在抓好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著力推進生姜、大蒜、雞腿蔥、中藥材、馬鈴薯等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安全生產,讓廣大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為促進農業增收和發展農村經濟作出更大貢獻。”市農機局推廣站站長劉安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