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秋后好收成,你看這滿山滿樹滿院的干鮮果品,我們真是又喜又愁呀。我們孫各莊是少數民族鄉,又是偏遠山區鄉,山青水秀,物產豐美。可我們底子薄,資金、技術、人才樣樣都缺。產品優勢不能轉化成產業優勢,實在可惜。我們尋著盼著各路資本、各路英才,能來我們山區,與我們一起共創優質農產品基地和品牌。”薊州區孫各莊滿族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校長郭亮那滿是渴盼的眼神,催著記者不得不寫下這篇報道。
薊州區孫各莊鄉的核桃,今年又是大豐收。記者順著山道往上走,小河在身邊潺潺流淌,極目遠眺,山嵐疊翠、草木蔥蘢,一派淳樸自然之氣。這里,地靈、人杰、果美。在這塊依山傍水的靈秀之地,孫各莊滿族鄉就赫然坐落其中。孫各莊滿族鄉位于薊州區東北部深山區,生態環境極佳,負氧離子更是達到天津市區的60倍,森林覆蓋率93%以上,全鄉沒有一個工礦企業,環境保護非常棒。
山場上,正在晾曬核桃的老人們向記者講述了這個滿族鄉的前世今生。這個鄉與清東陵只有一山之隔。該鄉的滿族祖先或是隨清軍入關,或是后來由東北遷入此地。清朝時,有許多滿族人在這里當差,他們的職業就是守陵、護樹。那時滿族人的職業是當差而非農業,他們按月從朝廷領取俸祿,豐衣足食,甚是逍遙自在。老人拿出一個核桃對記者說:“我們這個核桃可是鼎鼎有名,當年它就被封為貢品,平常的老百姓根本吃不到。”原來,這里是清帝謁陵必經之路,乾隆皇帝來東陵祭祖時,就住在孫各莊隆福寺行宮,當地滿民相傳,乾隆帝吃了這里的核桃,發現這里的核桃不僅沒有普通核桃的澀味,還帶有自己獨特的甘香,油而不膩,非常好吃。于是,他便命人帶走了好多核桃,賜給后宮嬪妃。誰知,最受寵的香妃吃了這核桃后,皮膚越發白嫩,鬢發越發黑亮。乾隆見后,甚感詫異,便問她吃了什么才變成這樣。香妃回答,就是吃了皇上帶回來的核桃。于是,乾隆便為此核桃作了句詩:“卻笑苦求萬年藥,不及樂此品胡桃。”隨即,將孫各莊核桃列為貢品。
核桃一直都是孫各莊的傳統優質果品,到現在已經有幾百年的栽培歷史。村里的核桃樹王大約已有400多年的樹齡,一棵樹就能占半畝地,產幾百斤干核桃。“別看現在的孫各莊核桃滿山滿溝,可1996年我剛到孫各莊鄉工作的時候,想要讓村里人多種點兒核桃那是千難萬難。”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校長、黃花山核桃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郭亮說。當時他來鄉里的時候,還沒有柏油馬路,全是土路石頭路,也沒有一間像樣的房子。村民們就是靠天吃飯,人均耕地不足,地下又全是鵝卵石,所以并不適宜種糧。看到這一情況,一下子就愁壞了郭亮。在經過不斷調研后,他發現孫各莊的土地礦物質豐富,滲透性好,適合種植干果。尤其是沙河兩岸非常適合種植核桃,而且種出來的核桃產量、質量都非常高。
可當時村民就是不想種,“夠吃夠喝得了,費那個勁做啥?”“樹苗都是免費發放給農戶,就這樣有的人還偷偷將核桃樹拔掉。”為了讓村民們改種核桃,可費了他一番工夫,又是請農業專家指教,又是好話說盡勸村民種核桃。2005年的時候,孫各莊的核桃初見效益,村民一看種核桃還真賺錢,于是全鄉終于開始大面積種植了。
核桃樹種上了,郭亮又開始大力度組織專業隊伍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山區核桃產量和品質又有了明顯提升。高質量、新品種的核桃在市場上十分走俏。但隨著核桃產量的增加,如何拓寬新的增收渠道,又讓郭亮開始發愁起來。
2008年,薊州區第一家核桃種植合作社——天津市黃花山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了。隨后,又成立了“天津核勝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主營核桃,并將品相不太好的核桃做成核桃油等核桃深加工產品進行市場銷售。“去年剛開始做核桃油的時候,我們做的比較少,結果大都被我們薊州區一中的家長給買走了。這不學校里好多學生都考上了重點大學,這是不是也有我們的功勞呀。”郭亮笑著對記者說,看上去堅硬的核桃其實也有保質期,必須快銷。把農民滯銷的核桃拿到這里榨油,不僅能夠滿足社會對核桃產品的需求,還可以解決農民核桃銷售難、儲存難的問題,讓農產品成倍增值。他還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就是要把這山里的“核桃”變成天津人餐桌上的“寶貝”,讓百姓熟悉它、吃到它、喜歡它,特別是要把核桃產品做成大產業,大品牌。
這小小的核桃,何以讓郭亮目標遠、口氣大,底氣如此之足?記者發現,這里的核桃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有機認證食品,是有文化、歷史的產品,全國核桃產業的領軍產品。這就讓郭亮有了充足的底氣,這么多的優點集于一身,您可別小瞧了這小核桃的“營生”,做大做強,讓滿足于溫飽的山民過上富足的日子,絕不是一個遙遠的夢。
據了解,孫各莊核桃制品加工企業成立后與合作社、農戶緊密銜接,合作社從農戶手中收購核桃,然后外銷或交給企業進行深加工。郭亮說,現在每年的產量都在穩步增加,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突破400萬斤不是問題。
眼下正是核桃豐收的季節,孫各莊滿族鄉生產的核桃系列產品已經正式上市,郭亮又開始研究其他的農副產品,蜂蜜、葡萄、板栗,還有柿子,他要利用現有資源將孫各莊的農產品集中進行打造。與此同時,他還開始通過微信、淘寶以及實體商鋪等渠道進行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產業鏈條的延伸不僅實現了農業增效,更為滿族鄉提高果品質量、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說著說著,郭亮又愁了起來。他說,現在孫各莊的農產品還有很大的開發增值潛力,可人才遠遠不夠用,尤其是懂專業技術、懂營銷的人才更加缺失。他們為了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招了3位懂電腦、會做網絡營銷的大學生。可人家年輕人耐不住山里的寂寞,來了不到3個月,甩手就走了。于是,剛開張的網站網店癱瘓了。這里風景再優美,空氣再清新,民風再淳樸,也招不來留不住人才。還有,孫各莊的核桃油等產品,雖然銷路好,可還處在小作坊階段,指望本地大筆投入不可能,而山外的投資他們一時又引不來。
“我們這個少數民族鄉,底子還很薄,缺投資、缺技術、更缺人才。要是有人能來我們孫各莊,跟我們一道把這兒難得的資源優勢,做成優勢產業,那該多好呀!”類似的話,郭亮說了三遍。
山區滿族老鄉的渴盼,讓人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