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意義上講,蘋果樹長得越高大,蘋果的產量就越大。但在近日,記者卻在瓦房店市駝山鄉付廟村的大連天陸生態園里,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一棵棵又矮又細、看似樹苗的蘋果樹上掛滿了紅紅的大蘋果,為了防止果樹被沉甸甸的蘋果壓彎壓斷,每棵蘋果樹的旁邊都豎起了竹竿加以支撐。是什么“魔法”產生了這種神奇的現象呢?果園負責人給出了答案:矮化蘋果種植技術。目前大連這種植技術已是全國領先水平,近日人民網也刊文稱“大連矮化蘋果種植技術升級中國蘋果產業”。
在天陸生態園中,矮化蘋果樹的特征很明顯:個頭、樹冠、形態雖比傳統蘋果樹矮小,但整齊劃一,枝杈上掛滿誘人的蘋果,樹根附近都有一個粗壯的“大骨節”。這種“大骨節”就是進行矮化技術時留下的。生態園主人于祖喜是大連果業的翹楚。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他創建的大連天盛果業公司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按照同一生產標準,打造出的駝峰牌紅富士蘋果暢銷歐共體、東南亞和國內高端市場。近年來,市場年年擴大,產量卻年年萎縮。“蘋果樹老化是道坎,老辦法就是砍老樹栽新樹,新樹5年才掛果,果樹更新換代需要5年,誰能等5年?”于祖喜說,當初與他簽約的420多戶果農,由于果樹老化、果品質量達不到優質果品的標準,只能被迫退出市場,眼下僅剩190戶了。
為了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天陸生態園在2009年與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合作,專門從荷蘭PT公司引進矮化蘋果的自根砧和24個蘋果新品種,采集國內40個優質蘋果母本,開始試驗、培育符合地域環境的矮化蘋果種植、育苗技術。經過近8年的培育與篩選,荷帥、科斯塔、紅王子、山姆等優質品種脫穎而出。“矮化蘋果是蘋果種植業的升級、轉型,第一年栽種,第二年就可以掛果,第3年畝產就可以達到1500公斤,5年后畝產穩定在3000-5000公斤。”大連天盛農業集團總經理于德敏說,蘋果矮化、密植、無病毒、優新品種是世界蘋果種植業發展的大趨勢,也是實現優質、高效、省力化栽培的有效途徑。
大連地處北緯39°線,是國際上公認的優質蘋果產區之一。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國光蘋果曾經是瓦房店及周邊地區的主打果品,名噪一時;80年代之初,隨著國光蘋果樹的老化,國內第一批紅富士蘋果在瓦房店市駝山鄉種植成功并推廣到全國,大連地區蘋果種植業實現了大規模的品種調整。“曾經聲名顯赫的蘋果之鄉,現在再次遇到蘋果種植業的發展瓶頸了。”大連市農委主任劉明智介紹說,傳統的蘋果產業都是喬砧種植技術,屬于用工緊密型的產業,管理一畝果園最少需要50個工日,而荷蘭、法國、意大利等以矮砧果園為代表的蘋果生產先進國家,每畝每年僅需5個工日。目前,大連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緊缺,果農老齡化日趨加重,蘋果品種單一、老化,良種脫毒苗木稀缺,果園管理投入與產出矛盾日益突出,這些因素都在制約著蘋果種植業的轉型、升級,而矮化蘋果栽培模式正是對傳統蘋果栽培技術的變革。
據了解,大連市目前正在全面推廣矮化蘋果栽培技術,采取政府引導、企業示范、市場推廣等方式,統籌布局,加強蘋果矮化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近兩年來,已經推廣種植矮化蘋果2000多畝。可以說,目前大連正在為中國矮化蘋果栽培開啟一條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