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廣西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工作近日啟動。
此次普查工作將延續到2017年6月底,主要任務是:查清廣西古樹名木資源總量、種類、分布、生長狀況;建立檔案,形成完整的文字、影像、電子資源檔案;建立廣西古樹名木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健全古樹名木動態監測體系;掌握古樹名木資源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總結推廣各地古樹名木保護經驗,積極推進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法制化建設。
普查范圍實行廣西行政區域全覆蓋,包括農村和城市規劃區、各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城市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國有農場和林場、集體林區內生長的樹木。普查的古樹名木對象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古樹,是指樹齡在百年以上的樹木;二是名木,是指在歷史上或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中外歷代名人、領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以及珍貴、稀有的樹木;三是古樹后續資源,是指樹齡在80-99年的樹木。
據了解,古樹分為四級:樹齡1000年以上的樹木為特級古樹,樹齡在500-999年的樹木為一級古樹,樹齡在300-499年的樹木為二級古樹,樹齡在100-299年的樹木為三級古樹;名木不受樹齡限制,不分級。
有關人士介紹,古樹名木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客觀記錄和生動反映了社會發展和自然歷史變遷的痕跡。同時,古樹名木也是珍貴的基因資源、難得的旅游資源、獨特的文化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