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區四都坪鄉黃家河村,是永定區最偏遠的山村,村里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家中多為留守兒童和老人,多數家庭比較貧窮。2014年10月,在外創業成功的村民李先譚回到家鄉,大力發展養殖業,在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還讓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在當地傳為佳話。
回鄉創業決心改善窮狀
“小時候,黃家河村很窮,我上學要翻過幾座山,現在家鄉水電路都有了,但是村民們依然貧窮。”在外創業小有成就的李先譚回到黃家河村看到家鄉的現狀時,毅然決定在家鄉開始另一次創業,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
創業初期,不僅家人不理解他放棄早已成功的平臺,村里的老百姓也對他的回鄉創業指指點點。對此李先譚毫不在乎,憑著對家鄉的熱愛和一股沖勁兒干了起來。看準了家鄉優美的生態環境,他選擇了從發展養殖業開始。2014年10月,他投資180萬元建設了一座面積約1000㎡的養殖場房,當年12月便成立了集馬頭山羊繁育、養殖、銷售為一體的聚源生態牧業有限公司,公司一期引進優質原種馬頭山羊母羊120只、公羊5只,原種波爾山羊母羊80只,種公羊4只。2015年成功售出300只馬頭山羊,盈利30余萬元。2016年8月底,客戶就訂購了500多只山羊,預計銷售額將達60余萬元。
“養羊養豬是老百姓一輩子的事情,鄉親們誰都會,但是往往因為養殖技術不先進,銷售路子不順暢等原因,老百姓不敢大規模養殖,如何把羊變成商品,是我成立現代化公司的初衷。”不同于鄉親們對養殖業的理解,李先譚不僅要教大家養羊,還帶來了很多新觀念。
齊心合力幫扶貧困村民
李先譚深知,村民能否脫貧致富,不僅在于能否找到一條致富門路,更為重要的是要將致富門路拓寬加深,增強群眾自我“造血”功能。2015年,李先譚率先在黃家河村以“公司+農戶”的方式成立了恒昌山羊養殖合作社,并采取農戶托管的方式,以聚源生態牧業有限公司為核心,創新推進養羊模式。同時,為了消除貧困戶的入社顧慮,解決他們入社前期的資金難題,李先譚實行“八個統一、兩個扶持”,即統一羊欄建設樣式和規格,統一養殖模式等,還對每戶扶持一噸水泥和3畝草種,有效規避了農戶風險。
在李先譚的極力推動下,合作社社員的養殖熱情得到了極大提高,目前加入合作社的養殖戶已達10余家,全村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95人全部加入合作社。同時,他堅持“以社員利益為先”,全心全意幫助社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社員們種植的玉米、稻谷、黃豆等糧食作物,李先譚以不低于市場價的價格進行保底收購,僅2015年合作社就收購稻谷13000余斤,玉米9000斤,黃豆2000斤,解決了社員們賣糧難的問題。對于實在無勞動力的貧困戶,在該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李先譚親自入戶與他們一一簽訂協議,將國家給予每人1000元產業幫扶資金作為入股資本,每年合作社按照入股本金20%的比例進行分紅,以產業扶貧的方式讓貧困戶有持續穩定的收入。
“通過合作社的不斷壯大,直接或間接的帶動當地貧困戶在2到3年內脫貧完全沒有問題”。李先譚正一步步為實現鄉親們的致富夢而努力。在李先譚的積極努力和該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6上半年全村所有貧困人口人均收入達2300元,同比去年提高650元,當養殖漸成規模的時候,他開始思考轉型,立足生態養殖以帶動更多人發家致富。
“一人富一村富不算富,全鄉富才是真的富。”在李先譚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申請加入合作社,為了更好地為周邊其他村的社員提供更優質的馬頭山羊種源,李先譚又開始著手在黃家河村黃草尾組建造標準的馬頭山羊種羊場。
隨著李先譚的“動靜”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他點贊。李先譚告訴筆者,“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能夠幫助家鄉建設,帶領父老鄉親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是一件身心愉悅的事情,在他心里,他不僅想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更想為家鄉的發展建設支撐起一方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