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華,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羅漢街扶東村農民。
9月22日,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自家的草莓地里勞作。50來歲,花白胡子,古銅色的臉龐上,草帽也沒能遮掩住一道道皺紋。黃友華話不多,我們就從他腳下的草莓開始,一問一答地聊起了他的脫貧致富經。
這塊草莓地不大,估計有一畝多,但被黃友華侍弄得非常有現代農業的派頭。三個大棚總共18壟草莓上方排列著嶄新的鐵架,一條主水管道連接伸向每一壟噴頭,水柱騰起薄薄的水霧落在草莓苗上。
“種草莓需要技術,今年頭一次不敢多種,看年底收成如何再說。”黃友華說。“我可以打保票,看這長勢,收成肯定差不了。就他這塊地少說也得有4萬多的收入,除去成本,還能掙3萬塊。”說話的是熊從國,河南南陽人,多年在外租地種草莓。他聽到黃友華的介紹便過來圍觀,黃友華叫了他一聲“熊師傅”。
今年,熊師傅和幾個老鄉在扶東村租了200多畝地種草莓。剛來時人生地不熟,黃友華樂于幫助他們協調點事情。熊師傅看他人好,便主動當起他的師傅。
熊師傅說:“草莓看似有掙頭,但也不好侍候。首先得有水,你看現在這壟得時刻保持濕潤潤的,一天要澆灌好幾次。”他說,自己和老鄉就是看中扶東村的水源充足才從別的地方轉來。
說到水,大家起了勁。村主任劉忠六拍著胸脯保證:“放在以前不敢說,但以后你們可以敞開了用水。”劉忠六的底氣來自村里的塘堰。去年,湖北武漢供電公司與該村結成精準扶貧對子,首先就從解決該村的水源入手,投入了30多萬元,改造了該村一口40畝的塘堰。
從黃友華記事起就沒見這口塘堰蓄過很深的水,不到三米寬的堤壩漏洞百出,水草和堤壩差不多一般高。塘堰離黃友華的草莓地只有幾分鐘的路,如今寬闊的水面碧波蕩漾,水流奔向一條條大大小小的水渠,沿著阡陌伸向各處。站在堤壩上往四周望去,水稻、蓮藕、蓮蓬等各種作物豐收在望。當地人稱它為“當家堰”,意思全村用水全靠它。
黃友華告訴記者,他家30多畝水稻就在不遠處。往年全家4口人只靠他用農用車搞點運輸,一年到頭也就兩三萬元。水稻田每年種,可不是洪災就是干旱,最后把成本算進去,收入可以忽略不計。今年有了這口塘堰,旱澇保收每畝可以進賬1300多元。
稻田旁邊,黃友華還種了幾畝蓮藕。現在正是挖藕時節,他每天早上挖出百來斤送到早市,5元一斤不一會就能賣完,今年預計能賣2000多斤。他說,“扶東村的蓮藕白嫩多汁,在當地非常有名。以往因為缺水影響了品質,慢慢大家都不種了。今年嘗到了甜頭,明年大伙都準備種蓮蓬,既可以產藕帶,還能收蓮子,都是搶手貨。”
塘堰修好了,今年全村種的水稻面積比歷年都多。黃友華瞧準了這個商機,把農用車換成了耕地的拖拉機,每畝一百元,今年他總共耕了600多畝,已經收入了6萬元。
黃友華20歲出頭的一雙兒女在外打工。草莓、水稻、蓮藕、耕地……這么多活就靠他和老伴,能忙得過來嗎?
前年,兒子幫他在家干了一年,看最后沒見到錢便外出打工了。可不但在外面沒掙到錢,還要黃友華給寄去了一萬多元生活費。今年中秋節兒子回家后,幫著父親把里里外外的賬一算,便決定辭工回家。
“年輕人野心大,說是要慢慢把這些事做成產業。比如,把塘堰承包下來,在旁邊建個‘農家樂’,與村里的草莓基地一起,把武漢人引到村里休閑。”黃友華說,“說來說去,還得感謝武漢供電公司,要不是幫我們把塘堰修好,哪有這么多事可做。”
“可不是!供電公司還投入170萬元改造了村里的電網,要不然這些草莓基地用水都不知道怎么抽上來。”劉忠六說,到今年年底,該村1283人人均收入都在3500元以上,達到武漢市的脫貧標準。
今年五月,黃友華提議,在塘堰旁立一塊石碑感謝武漢供電公司,刻上“偏遠山村脫貧去,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提議得到全村一致同意。最后石碑立成了,只不過上面的字換成了“精準扶貧到實處,黨的政策暖人心”。
黃友華說,這個更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