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骨頭真的難啃。”雖然組建了20多個人的團隊,每天分析幾百甚至上千組數據,但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坦言,迄今仍然沒有將三七這個云南特色農產品完全弄清楚。他在出席日前舉行的云南省三七產業標準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大會暨2014三七論壇時表示,云南的三七產業要想真正成為支柱產業,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仍有幾道門檻要邁過去。
三七收購價格持續暴跌
就在三七這種名貴藥材愈發受云南人追捧時,三七的市場收購價卻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
昆明圣火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藍磊的工作和三七密不可分。作為國內市場份額最大的血塞通膠囊的生產商,圣火藥業產品會大量用到三七這種原料。“三七原料價格再度出現了大幅波動,我們的收購價已從此前高點時的960元/公斤大幅回落到了目前的200元/公斤左右,但相比2007年三七剪口也才60多元/公斤的低點也還有一定距離。”在談到三七價格暴漲暴跌時,藍磊如是說。
朱有勇分析,前些年三七價格高居不下,不少農戶看到商機后一擁有而上種植三七,將三七的種植面積迅速地推高到70多萬畝,“產量快速增加后,三七價格自然就逐步回落。”
農藥殘留成“攔路虎”
其實,朱有勇和他的研究團隊早些年通過調研后發現,三七產業發展屢屢受阻是因為有好些“攔路虎”。這幾年,朱有勇和他的團隊專門弄了一個種植規模50畝的科研基地,每天都在田地間忙碌著,希望能早日將這些“攔路虎”一一拿下。
“云南三七產業發展受阻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連作障礙。”朱有勇介紹,三七的成熟期較長,一般都需要3年時間,且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分泌出一些對自身成長有害的物質,“就如同將一個人關在一個兩平方米不到的小房間里一兩年,最后發現這個人被自己的排泄物毒死了”。因此,對普通農戶而言三七連作的難度非常大,這也導致了產量波動較大。
朱有勇還坦言,目前三七產業面臨最嚴峻的挑戰還在于農藥殘留。“我們通過大量走訪和研究發現,三七病蟲害近百種,在種植過程中嚴重依賴化學農藥。農殘已成了產業最大的潛在殺手。”
標準化種植才是出路
如何才能將這些攔路虎一一拿下,走出一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呢?坐擁土壤和氣候等先天優勢的云南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朱有勇介紹,目前在他和團隊管理的科研基地里,已成功研發出了不打任何化學農藥,通過標準化種植等方式有效防治三七病蟲害的方法。“防蟲的成功率已高達90%以上,且這一比例隨著試驗范圍的擴大正逐年提高。防病的成功率也達到了70%左右,已遠遠超過了使用化學農藥的比例。”朱有勇透露,目前云南農業大學正基于上述研究,在抓緊時間開發新的三七種苗和推廣這些防病蟲災害的科學方法,農殘這個產業最大的潛在“殺手”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會真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