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林木都已褪去五彩華裳。走進河北威縣綠色A級梨產業園區,只見身姿挺拔的梨樹成行成列,蓄勢待發,仿佛翹首企盼著春的喚醒,再爭一個豐收年。
園區這幾萬畝梨樹蔚為壯觀,可誰曾想到,在2013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棉海。
威縣素有“冀南棉海”之稱,在全國享有盛譽,其棉花種植面積、總產量多年位居河北省第一。然而,隨著市場行情的波動,棉價下跌,種棉效益下降,棉農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收路子。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已成為威縣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燃眉之急。
為此,威縣科協、威縣老科協多次組織棉農外出學習考察,試種過黑小麥等農作物,但效果并不理想。最終,該縣多方論證、征求棉農意見,決定試種秋月梨,創建了占地300畝的以秋月梨為主的示范基地,做給農民看、帶動農民干,以加快調結構、促增收的步伐。與此同時,縣里聘請了中國農科院、河北省林業廳、中國農大、河北農大等單位的11名專家實地指導,科學制訂了建設10萬畝梨產業帶的富民規劃,由此啟動了當地的“西部大開發”。
2013年年初,河北省林業廳原巡視員曲憲忠受聘成為威縣經濟林產業發展顧問。他在專家論證和對西沙河的土質、水文、氣候等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河北領先、世界一流的綠色A級高效精品梨果基地”的構想,以打破當地棉花產業“一枝獨秀”的局面,大力發展梨果產業。
“梨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強有力支撐!”綠色A級梨產業園區管委會技術指導股股長于春亮感慨地說。
走進邢臺越海農業有限公司建設的高標準精品梨園,彌霧機、水肥一體化設備等頗為引人注目。在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旁是水肥一體化系統控制室,農藝師申志光正坐在電腦前設定梨園澆灌的具體區域、時間等信息,電腦屏幕上顯示的梨樹種植區被分成很多小區,每個小區都有數字標號。“不同顏色的標號表示這塊地有沒有澆灌。”申志光說,“只要在電腦上把澆灌的地塊和起始時間設定好,一按‘確認’鍵,安裝在梨園里的接收器就能執行指令,相關設備立即開始澆灌,時間一到,澆灌就自動停止。”這套從以色列引進的智能水肥一體化設備不僅實現了澆灌自動化,還可以自動配比梨樹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根據不同的物候期,設備可以自動調整氮、磷、鉀的比例,安裝在供水管上的比例施肥器可將肥料溶液與水成比例混合,相關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占地2000畝的高標準精品梨園共分12個小區,種植了13個品種的白梨、砂梨和西洋梨,實施了5種種植模式,是梨產業園區里品種最多、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綜合示范區。”邢臺越海農業有限公司技術主管馬俊宇介紹,梨園實行統一的種植管理模式,除了專業技術人員外,招收的普通工人也需具備一定的種植技術。公司流轉了當地紅龍集村、從容村、少莊村3個村的土地,還從周邊雇用了不少村民,通過培訓、觀摩等形式,幫助他們掌握了拉枝、刻芽、疏花、疏果、施肥、嫁接等種植技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今后還可以轉聘為技術工人。
在發展梨產業之初,威縣就將這一產業確定為脫貧產業,實施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確保貧困群眾掙到真金白銀。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梨園務工三種方式,貧困群眾可以掙到“三金”:流轉土地掙租金,1畝地的租金按照800斤小麥折價,每年1000元;扶貧資金入股掙股金,年分紅保底10%:梨園務工掙薪金,一天的務工工資在50元左右。正是梨產業的大發展,使當地農民有了新的增收渠道,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高速路。
2013年,邢臺秋月果品有限公司在威縣袁莊村投資建設了1000畝標準化示范梨園。梨園的“落戶”讓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紅龍集袁莊地皮洼,光棍兒漢子二百八。別地方閨女漚成泥,也不嫁袁莊紅龍集。”這首打油詩是當年袁莊村貧窮面貌的真實寫照。“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種棉花和外出務工,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種了梨樹,村民的收入節節攀升,人均年收入達到了五六千元。”袁莊村黨支部書記鄭繼奎高興地說,現在村里已有20多戶在縣城買了樓房,村里還增添了100多輛私家小轎車。
“工錢2萬元,土地流轉租金6000元,入股分紅600元……”這是袁莊村村民郝文芳算的她家近一年的收入賬。如今,威縣越來越多的貧困農民像郝文芳一樣,靠“三金”摘掉了“窮帽子”。目前全縣已發展優質梨樹6.8萬畝,引進龍頭企業35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63個,培育梨樹種植大戶13個,新建標準化梨園136個。
綠色A級梨產業園區總工程師劉明亮說,他們的目標是要將梨產業做成富民強縣的特色支柱產業。明年,園區的梨樹種植規模將達到10萬畝,預計到2020年,梨果產量將達到2.64億公斤,產值達到18億元,規劃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萬元以上。目前,園區正在積極籌建中國梨博物館,謀劃舉辦中國梨花節、梨果采摘節,申報中國梨果之鄉,從而實現梨文化與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