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當筆者再一次來到鳳城市雞冠山鎮陡崗子村二組村民李明國的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箱箱白花花、胖乎乎的雁鵝蛋。正在鵝舍里拾蛋的李明國顧不得擦去額頭的汗水,連忙走出來,邊迎筆者邊笑呵呵地說:“看我這群小家伙開始為我搖錢了,從3月1日就開始產蛋,一直能產到11月份,現在每天能產600多枚,等到4、5、6月份每天就能產到900多枚啦。”
正說著,2000多只雁鵝從圈舍里飛奔出來。原來是見到他們的另一個主人正在往食槽里倒精飼料,這些體態豐腴的大鵝忍不住向“餐桌”聚攏。但看到生人進院,小家伙們又四處散開,“嘎嘎”地叫個不停,聲音格外響亮又略顯慌亂。李明國邊忙著幫妻子把飼料攪拌均勻邊介紹說:“因為雁鵝在產蛋期,要在飼料里加豆粉、魚粉、骨粉等精飼料,讓它們有充分的營養,又不能讓雁鵝再到附近的河里戲水,怕消耗過多的體能。這些小家伙天天在大院內散步,可能是悶壞了,比往常叫得更歡了,不過我們也聽習慣了。”
提起老李養雁鵝的經歷,還真有一段故事。據他講,自己養雞已經有十多年了,但近幾年肉食雞的市場需求逐日下滑,養雞的技術要求講究,防疫成本高,風險大,相對經濟效益現已不被看好。于是,在養殖業取得致富經的老李用了大半年時間到南北市場考察,發現江蘇的雁鵝發展前景很好,飼養和管理較為簡單,疾病防疫投入少,養殖成本低,產值高,是飼養家禽的首選。2016年7月,他從江蘇引進這種雁鵝,開始飼養,目前規模達到2400只左右。為了證明他養的雁鵝與普通大鵝不同,老李隨手抓起一只具體描述開來:“我這群小家伙從長相上看,與家鵝和大雁非常相似,但它比家鵝金貴,不像大雁能飛。它是由棲居在中國東北、華北的一種野鵝經過長期人工選育和自然馴化而來,是一種稀有的優良家禽品種。”
筆者向老李咨詢為什么雁鵝要在3月產蛋呢?老李詭秘地一笑,又打開話匣子:“要想把生意做好,首先要洞察市場規律。進入4月,南方天氣開始熱起來,此時南方的雁鵝基本不下蛋,鵝蛋主要由北方供應,那時我的鵝蛋就會供不應求,就會賣個好價錢。但在3月以前,即使雁鵝已經進入產蛋期,也要通過飲食控制不讓雁鵝產蛋。如今,我家的雁蛋供不應求,訂單不斷涌來,遠銷江西、江蘇等地?;旧细?天就能發貨一車。一車能拉3000枚,一枚4元,這樣發貨一次毛利就能達12000元。”
由于雁鵝是雜交馴化的品種,不僅種蛋能賣個好價錢,其肉質鮮嫩,口感遠遠超過普通家鵝,鵝肉也深受市場青睞。老李實打實地為筆者細算了一筆賬:每一只鵝每年利潤能達到60元左右,他現有2400只鵝,一年下來利潤有10多萬元,這個數目是很可觀的。
李明國從雁鵝生產上嘗到了甜頭,陡崗子村的村干部也格外關注,他們時常到老李家中了解養殖情況,從多方面進行考察。正像該村村委會主任趙希強說的那樣:“為老百姓拓寬致富渠道,尋找合適的產業項目,是村干部發展民生事業的首要工作,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役、為貧困戶造血的根本之舉。如果小小雁鵝能托起百姓的致富夢想,那村里將考慮把貧困戶扶貧資金籌集起來,成立互助社來發展養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