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棄繁華的都市生活,回到山溝溝里種田養豬,2015年,大學生鄭祖程被村民高票選為遂川縣五斗江鄉車坳村村委會主任,帶領村民養豬與種水稻,走上了脫貧致富的“綠色農業”之路。
養花土豬為貧困戶產業扶貧
2015年,為了帶動村民們發展,鄭祖程盛情相邀自己的兄弟辭去阿里巴巴的豐厚待遇,來到五斗江鄉車坳村,同村里合作,創辦了一家生態農業發展公司,并定了幾條規矩:一是用最原始的方法養殖最健康的土豬;二是土豬養殖基地做到零污染零排放;三是零風險帶動農戶共同發展。
鄭祖程選擇了成長較慢的贛中南花豬品種,同時舍棄了成本低的普通豬舍,而是建造貴好幾倍的發酵床豬舍,用1年的時間讓花豬自由去生長。經過3年時間,從保種場買回來的22頭花豬,發展到了2300頭。
為了能讓更多貧困戶參與進來,鄭祖程創新了2+6+4養殖模式,即2個月基地哺乳保育喂養+6個月農戶圈養+4個月基地回收半放養。貧困戶缺資金,他就擠壓出自己的資金,墊付給貧困戶修建發酵床養殖場,還高價回收他們養殖的花土豬。
付出總有收獲。如今,車坳村的健康美味花土豬肉銷售到千里之外,幫助鄉親實現脫貧致富持續發展。
種綠色水稻為村民增加收入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鄭祖程又帶著村民種植無化肥沒農藥的綠色大米,開辟另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為了說服村民,村支兩委組織了部分黨員代表前往外地考察學習,打開村民的視野,讓他們自己親自去感受。
該村村下街小組組長考察后,確實感到“稻鴨共作”的生態大米種植可行且必行。鄭祖程便和村支兩委成員、組長一起召開戶主大會,逐一上門發動宣傳,終于說服了該組34戶村民一起通過土地與資金入股的形式,成立原耕水稻專業合作社,種植起了綠色水稻。
如今,該小組已構建了農場水稻種植的生態內循環模式,施石灰調理水田并殺菌殺蟲,然后下秧苗。在禾苗下田后10天,又圍田放養鴨子、泥鰍,做到真正的稻鴨共生,也讓小蝌蚪、螢火蟲、蝴蝶、白鷺、禾雞等重回了它們的樂園,重新喚醒土壤的生命力。為了對農田進行全方位適時監控,鄭祖程又帶領村民購置了6部攝像頭,做了可視化農田……
經過努力,他們成功種植出了天然健康水稻。雖然產量低于使用化肥農藥的水稻,但人們都認可這種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綠色種植方法,因此賣出了高價錢,為村民增收了一大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