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龍賢,一位在外打拼30多年的游子,2015年,回到家鄉平安區石灰窯回族鄉下法臺村,用自己在外打拼掙的錢,在家鄉發展起中草藥種植。如今,兩年多過去了,綿延千畝的藥材一片生機勃勃。
“兩年前,這里一部分是荒草灘,一部分是撂荒地。”今年66歲的王昌英是這片大黃種植區的除草工之一。她告訴記者,以前外出打工是村里年輕人謀生的首選,現在很多人都留下來在藥材地里忙活,不僅掙了錢,還可以照顧家里。
2015年,梁龍賢回到了石灰窯回族鄉下法臺村,用家鄉優質的土地資源發展起中草藥種植。起初,為了選擇適合在高原冷涼氣候生長的藥材,梁龍賢轉戰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地,進行實地調研,最終選擇了大黃和當歸。與此同時,梁龍賢也成立了自己的專業合作社—平安龍賢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了石灰窯回族鄉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增收。
說起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的初衷,梁龍賢說,以前為了生活離開了家鄉做生意,現在賺了點錢就想回家鄉做點實事,一起和鄉親們發家致富。目前,合作社草藥種植面積從2015年初的20多公頃已經發展到今年的66.67多公頃。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梁龍賢在合作社招工時,優先考慮貧困戶和年齡在45歲至70歲之間,外出打工找工作難的人群參與到合作社日常的除草和管理中。目前,合作社成員已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了50戶,其中建檔立卡戶達30戶。而這30戶建檔立卡戶大多數是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外出務工無技術的貧困戶人員,合作社為他們除了提供種苗和技術外,還承擔起了收購任務,讓貧困戶無風險種植。
記者了解到,在梁龍賢的合作社,除了“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外,還有股份制分紅,每五年按比例分一次紅,合作社入股的貧困戶還能拿到8%至20%的合作社收入分紅。若在合作社務工,光每年6個月的除草工作,工人就可以拿到7200元的工資。此外,梁龍賢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建檔立卡戶自種當歸超4公頃。畝產鮮藥材1000公斤至1200公斤,以去年當歸的市場價每公斤10至12元的價格計算,每畝產值能達到1萬元至1.2萬元,除去投入的成本和人工費,每畝凈賺6700多元。”
祁多成就是其中受益的一位貧困戶,他將多年的存款2.1萬元全部入股了合作社,今年合作社藥材出售后能分到25%的紅利。再加上他們兩口子在合作社打工一年就有1.6萬元的收入,累積下來將會是一筆不少的收入。
如今的合作社已經初具規模,但梁龍賢并沒有因為現在所取得的成效而安于現狀,他打算從明年開始擴大種植規模,計劃到2020年藥材種植的品種從現在的大黃、當歸擴大到黨參、柴胡、黃芪等多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