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有2000多年生產和藥用黃芪、當歸、黨參等道地藥材的歷史,是我國有名的“千年藥鄉”。如今,定西市已不僅僅是道地藥材的產地——這里,提供了全國六成的當歸、兩成的黨參、四成的黃(紅)芪,年產各類中藥材30萬噸,是首個國家中藥原料生產供應保障基地;這里,沒有買不到的中藥材,也沒有賣不出去的中藥材,年中藥材交易量達到80萬噸,靜態倉儲能力達到90萬噸,是全國第二大中藥材專業批發交易市場以及北方大宗藥材的價格形成中心;這里,不僅提供原料,還生產中藥飲片、配方顆粒、中成藥、保健品、美容化妝品等多個系列中藥材精深加工產品,是一個正在發展壯大的中醫藥產業鏈;這里,在全省率先將中醫藥“治未病”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看中醫、喝中藥、吃藥膳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從產地發展為一個產業,定西市探索出一條中醫藥產業科學發展之路,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
種道地藥材,變“小產地”為“主產區”
仲秋時節,走進定西,無論是在“中國當歸之鄉”岷縣,還是在“中國黃芪之鄉”隴西,亦或是“中國黨參之鄉”渭源,家家戶戶皆藥材飄香。
定西中藥材資源豐富,有中藥材品種資源439種。全國統一普查的363個主要中藥材品種中,定西就有135種,占37.2%;中醫藥常用的130多個中藥材品種中,定西就有97種,占75%左右。
這是一種難得的資源優勢。
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定西市搶抓國家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機遇,將目光投向中藥材市場供應,決定充分利用“千年藥鄉”傳統生產優勢和技術,推廣擴大中藥材種植,將道地藥材“小產地”變為“主產區”。
種藥,說起來簡單,但種出好藥并不容易。
為了確保中藥材的“道地”品質,定西市從育苗、播種、施肥、基地建設等工序入手,建立了嚴格的種植程序,著力推動中藥材良種化、藥源基地標準化、土壤有機化、產地初加工標準化,打造定西中藥材“有機、綠色、道地”品牌。與此同時,積極開展新品種引進示范、提純復壯和野生品種馴化、種子種苗繁育、種質資源庫建設等工作,利用科技力量進一步豐富中藥材種植品種,變“產地”為“產區”。經過努力,目前全市已建立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1.7萬畝,累計選育出當歸、黃芪、黨參、板藍根等中藥材新品種15個,引進金銀花適種品種5個,先后制定了黃芪、黨參、甘草等11個標準化種子種苗繁育和栽培技術操作規程。
2016年,定西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50.18萬畝,占甘肅省中藥材種植面積的一半、全國的1/6,形成岷縣當歸、隴西黃(紅)芪、渭源黨參3個特色鮮明的中藥材優勢種植帶,隴西、岷縣、渭源分別贏得了“中國黃芪之鄉”“中國當歸之鄉”“中國黨參之鄉”殊榮,全市中藥材種植業總產值達76.39億元。
今年,定西市又給中藥材包裝袋增加了一個二維碼。消費者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中藥材的詳細“體檢報告”便會立刻呈現出來,不僅有農藥殘留檢測結果,還有檢測單位、檢測人,以及中藥材生產企業或合作社,中藥材品質一目了然。
蓋“天下藥倉”,變“產道地藥材”為“賣天下藥材”
“藥到隴西最全,儲在隴西才優。”2009年,一位專家曾這樣評價隴西。
隴西縣是定西市中藥材生產核心區,氣候濕度小、光照足、通風好,干而不燥、涼而不陰,藥材存放不生蟲、不發霉、不變質,自古以來就是中藥材的“天然藥倉”和集散地。
能不能把這份優勢擴大,把“天然藥倉”變成“天下藥倉”,然后將“儲天下藥材”變成“賣天下藥材”?
倉儲方面,定西市按照“盤活存量、提升增量”的思路,一方面扶持現有的倉儲企業廣泛采用輻照滅菌、低溫干燥、紅外線干燥、低溫充氮技術等儲存技術,對傳統倉儲庫進行改造擴容;另一方面積極引進有實力的企業,擴大倉儲規模,提升靜態倉儲能力。
市場方面,規劃建設以隴西首陽中藥材市場、岷縣當歸城市場、渭源渭水源中藥材市場等5個專業市場為龍頭,以產地集貿市場為補充,以各鄉鎮收購網點為延伸、電子商務為補充的中藥材市場體系。
廣闊的發展前景,吸引了一大批企業,隴西康美現代倉儲物流及交易中心、江能集團岷歸綜合產業園、渭源九洲通倉儲交易市場等現代倉儲物流項目先后落戶定西,促進了當地規范化、標準化貯藏能力得到極大提升,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藥倉”。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設3噸中藥材烘干設施188座,增加中藥材烘干能力560噸/次;建成了一批千噸以上中藥材現代物流倉儲企業,全市中藥材靜態倉儲能力達到80萬噸,倉儲品種320多個,年倉儲周轉量達100萬噸。
有了“天下藥倉”的底蘊,伴隨著市場體系的完善,定西市中藥材交易進一步活躍,2016年,全市中藥材年交易量達30萬噸,年交易額180億元以上。
優勢的進一步擴大,也激發了人們的創業熱情,1256家網上中藥店、15個中藥材專業網站、58個中藥材專業協會和貨運信息中介組織、30多條運輸專線先后創建,銷售網絡遍及國內31個省區市和東南亞國家、地區。2016年,定西市網絡外銷各類中藥材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
加工精深化,變“藥材”為“藥片”
從種藥到儲藥再到賣藥,定西市在把中藥材產業鏈不斷延伸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了中藥材精深加工領域。
渭源縣會川鎮金灘中藥材加工集中區,三四十家初級加工大戶,幾乎都在忙著晾曬藥材、加工切片。專門經營當歸產品的劉永忠頗有感觸地說:“一斤當歸‘把子’賣18元,收來后經過清洗、分揀、包裝后賣到廣西,可賣到25元。稍微一加工就賺錢,去年純收入10多萬元。”
產業增值、農民增收的現象,也讓定西市的決策層信心更加堅定—全市中藥材產業發展,必須走標準化種植—精深化加工—品牌產品銷售的新路子。
隨著決策的實施,規劃總面積46平方公里的甘肅隴西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岷縣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渭源縣工業園、渭源會川工業園和安定區巉口園等5個以中醫藥為主的產業園雛形漸顯,一方制藥、奇正藏藥(002287,股吧)、康美藥業(600518,股吧)、神威藥業、禾邦制藥、千金藥業(600479,股吧)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陸續入園,目前入駐企業總數已達到127戶。同時,中藥食品、飲品、藥膳、茶制品等一批高附加值保健食品,以及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中成藥、中藥獸藥、保健品、美容化妝品等一批中藥材精深加工產品品系被推出上市,全市藥品批號達到303個,保健品批號4個。
岷海制藥公司是一家受益于中藥材精深加工的定西本土企業。過去,這家企業的年產值最低時只有10多萬元,但隨著濃縮當歸丸、當歸片劑和蒲地藍消炎片等一批精深加工中藥藥品的推出,企業產值節節拔高,去年達到了2億元,上繳稅金680萬元。
中醫藥產業鏈的延伸,興了企業、旺了市場、富了藥農。
2016年,全市中藥材加工企業發展到210戶,中藥材加工能力達到40萬噸,中藥加工業產值達到56億元。全市農民人均可從中醫藥產業中獲得可支配收入1487元,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全市190戶中醫藥企業與149個貧困村實現對接,帶動貧困人口近10萬人,種植中藥材10萬多畝,提供農民就業崗位1930個,人均增收910元。
從中藥材產地到中藥材全產業鏈發展,定西交出了一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卓越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