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氣溫低,每天只能采收鮮菇150-200公斤,以前氣溫高時,最多的一天采過700多公斤。我的香菇基本上以每公斤10元左右的價格,送給湘潭步步高超市和砂子嶺蔬菜批發大市場銷售。”10月18日,湘鄉市金藪鄉普嶺村村民、友美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友余,一邊采收香菇,一邊向慕名前來休閑采摘的客人介紹情況。
今年46歲的王友余,是個樸實勤勞的人。幾年前,他的妻子得了場大病,花費不少錢,致使家里入不敷出,成了村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2015年5月,全市啟動精準扶貧駐村幫扶活動。駐村第一書記李學信了解到王友余家的情況后,決心通過產業扶持來增強其“造血”機能,而不是簡單地向上級爭取幾百元、幾千元的扶貧款了事。
基于王友余有過香菇種植經歷,去年7-8月份,李學信介紹他到湘潭縣楊嘉橋鎮、石潭鎮的香菇種植基地學習,掌握了扎實的香菇種植技術和實踐經驗。回家后,王友余在鄉、村有關領導的幫助下,籌資20多萬元,租了4畝多地、建了10余個大棚,首次購進3萬棒香菇菌種。
種香菇是門很累人的技術活,消毒、控溫控水,一環緊扣一環,出不得半點差錯。在王友余的精心管護下,所有大棚的香菇均長勢良好,到12中旬全面投產,最多的一天能采收500多公斤。
香菇豐產了,可問題也來了!由于當初沒預料到產量會這么高,沒有主動尋找固定的、量大的銷路,致使部分香菇滯銷,而他又沒有資金購買保溫保濕設備。如果鮮菇不及時賣出去,就只能爛在家里。
面對這種局面,王友余喜憂參半,但無能為力。這時,湘鄉市、金藪鄉、普嶺村的有關領導,湘潭市、湘鄉市部分媒體記者,以及周圍熱心村民,都努力幫他尋找銷售渠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湘潭步步高集團、砂子嶺蔬菜批發市場負責人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愿意和王友余建立長期的香菇供貨關系。這樣一來,徹底解決了他的后顧之憂。
去年年底,王友余粗略統計了一下,香菇銷售額有26萬元左右,除去各項成本、人工開支,盈利約6萬元。
初戰告捷,令王友余信心十足。今年開春后,他不僅新增流轉了4畝地,增加了10多個香菇棚,還投資2萬多元蓋起了冷庫。這樣一來,他就不需要每天不分香菇多少,都要急于往湘潭市送了,可以囤積保鮮2-3天再送,節約了一大筆運輸費用。
王友余的香菇分夏季、冬季兩個品種,每個品種都能采收半年。目前,他的夏季香菇還在豐產期,預計可以采到年底,冬季香菇正在購進菌棒,最近幾天就要著手上架培育。
這一年多時間來,王友余通過自身努力和眾人相助,走上了種香菇脫貧致富的道路。周圍部分中老年鄰居也因此獲得了在家門口掙錢的機會,每天需要5-10人不等;其中一個貧困戶做工最多,今年的務工收入已經有1萬多元。
談到今后的打算,王友余誠懇地說,自己剛剛起步,經濟實力還不夠強,暫時只能認真打理好這20多個香菇棚。希望等幾年技術和經驗穩定了,經濟實力強些了,再擴大生產規模。如果現在周圍村民有意愿種香菇,他可以進行技術指導,帶領大家一起來發展香菇產業,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