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離合作社就一百來米,平時有啥事兒說一聲就可以回家。在家門口就能掙錢給體弱的女兒看病,還能隨時照顧女兒,我很滿足。”51歲的貧困戶張萬謙告訴記者。
張萬謙說的合作社就是銅川市耀州區豐源養殖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占地50畝,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的張卓于2011年1月組織成立的。合作社以生豬養殖、飼料銷售、技術培訓、新品種引進為主要業務,現有社員80人,10名員工中有3名是貧困戶。
10月17日,記者來到了位于耀州區錦陽路街道辦南村的銅川市耀州區豐源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消毒、換防輻射衣等嚴格的程序后,記者跟著合作社負責人張卓走進一間又一間豬舍,一起體驗他平日里的工作。標準化的圈舍溫暖、干凈、整潔……孕期、哺乳期等不同種類、不同類型的豬生活在分開的隔擋、不同的圈舍內。
張卓辦公室的電子監控屏幕上,一格格小屏幕將所有豬舍的情況盡收眼底。整個豬場日常飼養管理,每頭豬的采食過程,大小仔豬的飲食、睡眠和活動狀況等,他都可隨時通過監控看到。
“養豬之前,我一直在外面打工。后來,看到親戚養豬能掙錢,就開始考慮養豬的事了。”今年31歲的張卓,從2009年就開始了他的養豬事業。
年輕的張卓在養豬的道路上一步步摸索著,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好不容易流轉到了到土地,貸了款,建了圈舍,可沒錢買豬了。找親戚朋友借了錢買了豬,又沒錢買飼料。貸款買到了飼料,雖賣豬賺了錢,可又要蓋標準化圈舍,又繼續貸款。好不容易見了收益,又把掙的錢投入到了新的環節中去……
雖起步艱難,過程辛酸,但在張卓的努力下,合作社規模越來越大了。隨著規模的擴大,合作社在周邊帶動、仔豬提供、技術服務、銷售服務等方面為周邊村民帶來了便利的同時,還提供了一些就業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
“附近養豬的村民比較多,我們合作社規模相對比較大,在仔豬價格方面比其他地方低一些,村民也愿意來合作社買仔豬。我們還免費給需要的村民提供養豬、藥品、疫苗等技術服務。”張卓說。
“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合作社年出欄商品豬10000頭,能達到980萬的營業收入,營業利潤近百萬。現在合作社規模大了,需要的費用也很高,現在還在不停地往里投錢。好在有了種豬,以后就不用外購了,成本會減少一些。”張卓告訴記者。
張卓不僅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2012年6月,他還組織成立了秸稈綜合利用農機專業合作社,不僅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還為保護環境貢獻了力量。
提起對后期的想法,張卓說:“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多帶動一些貧困戶脫貧,多為他們提供一些幫助,帶動更多人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