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淺腦山地區的群眾,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冷涼氣候條件,種植的當歸、黃芪等中藥材長勢良好,藥材市場行情較好,產業初具規模,成為土鄉百姓脫貧致富的新產業。
初冬的互助,透著陣陣寒意,而南門峽鎮麻其村當歸育苗大戶師成發卻是在熱火朝天地儲藏自主培育的當歸苗。麻其村氣候冷涼濕潤、土壤肥沃,符合當歸育苗的條件,通過他示范引領作用,將會帶動全縣更多的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大戶自主育苗,扭轉了互助中藥材種植依賴外省育苗、種植成本高、成活率低的局面。
在五峰鎮北溝村大全營銷專業合作社,王大全和妻子正在院子里晾曬大黃,院子里鋪滿了經過烘干、過篩加工好的大黃切片。王大全高興地掰著指頭算起了賬:長了4年的100畝大黃今年收獲了,畝產達到4噸,加工好的青海道地藥材大黃每公斤14元,400噸的鮮大黃可以加工成160噸切片,預計收入達到224萬元。據了解,大全營銷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利用撂荒閑置耕地、富余勞動力,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范輻射作用,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
在臺子鄉新城村藥材專業合作社的加工廠房里記者看到,十幾名婦女正在切削、分揀當歸,一袋袋分級、烘干好的當歸頭、歸尾掛在墻上。據理事長徐守生介紹,他從2013年開始就流轉土地用于藥材種植,去年投資1.4萬元修建了當歸加工車間,目前種植、收購的52噸當歸正在進行初加工,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預計純收入可達20萬元以上。
在互助像師成發、王大全和徐守生這樣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營銷的大戶還有很多,總體呈現出種植面積快速擴大、品種較多,“產、加、銷”為一體的中藥材產業發展已具規模,成為土鄉農民增收的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