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的350畝黃茶,邊栽種邊鋪上雜草,與原來260畝黃茶連成好幾個大片。過完這個冬天,我們就能成為‘千畝黃茶第一村’,靠一片葉子富一個村子。”這幾天,縉云縣大源鎮龍坑村村民鄭國強沒事就喜歡站在村頭,喜滋滋地看著迅速壯大的成片茶田,“茶苗從天而降,這樣的好事,讓大伙高興壞了。”
地處與仙居交界的龍坑村,位于縉云東南偏僻山區,離縣城70多公里,離鎮政府20多公里。由于地處偏遠,交通閉塞,山村經濟十分落后。為了改變落后面貌,今年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鄭國楊和村委主任一合計,兩人自掏腰包,墊資30多萬元,買來70多萬株黃茶苗分發給全村村民栽種。
“村里土壤肥沃,氣候合適,之前也有基礎。再連片種植,就能形成規模,打出名氣,讓龍坑黃茶香飄山外。”鄭國楊說,“全村人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就在前頭。”
于是,今年秋冬之交,村民們拿著這筆墊資款,委托農技干部精心選擇全縣最佳黃茶苗,一車車運進了山村。為了新栽茶苗不受凍,村里決定對邊栽邊鋪草的農戶給予獎勵。村民們則按事先培訓的技術進行栽培,很快完成了350畝新茶栽種。
大源鎮農綜站站長李健說:“除少數戶留下小塊地種菜外,其余土地都種黃茶了。還有400畝新開發土地,在新年春季前完成黃茶栽種,屆時千畝黃茶全部實行統防統治。”
龍坑村共有270戶、786名村民。之前,大家種過菜,養過蠶,養過長毛兔,但因規模小,知名度低,離縣城又遠,效益不高。因此,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窮日子的現狀,許多村民只好外出打工,村里很冷清。只是從早幾年開始,在科技特派員指導下,部分村民開始種茶葉,收入逐漸增多。
省科技特派員李強表示,龍坑村山高土厚,且土質經檢測是偏微酸的砂壤土,也十分有利于茶葉香氣物質形成。近年來,村里發展了260畝綠茶和黃茶,部分已盛產,每年2萬元及以上收入的戶有10多戶。綠茶平均畝產值約在5000元左右,而黃茶的收益至少是它的兩倍以上。
“大伙都鼓足了信心,力爭摘掉‘最窮村’的老帽子。”鄭國楊說,接下來,農業部門將大力支持村里對茶基地進行完善提升,幫助全村打響“千畝黃茶第一村”品牌,讓村民們戶戶家門口都有“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