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宜賓興文縣,有一個傳奇的人物,人稱“土八路”,他帶領團隊,養殖興文土黑豬,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且價格是市場上普通豬肉的兩倍,和他合作的大大小小的養殖場和農戶遍及云南、貴州、四川。
這其中有何秘笈?其實就是六個堅持----堅持原生態養殖、堅持純原本地基因種、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獲利、堅持嚴格質量把關、堅持“公司+合作社+農戶+扶貧戶”合作模式、堅持實體+互聯網銷售模式;四個統一——統一回收、統一技術、統一育肥、統一銷售,最終在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他就是興文縣石海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定其。
棄高薪當豬倌
今年已50歲的高定其是興文縣五星鎮的一個普通農民,30年前在釀酒廠工作,年收入達1.5萬元。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高定其在烏蒙山深處發現了瀕臨滅絕的土黑豬。當時,人們都在為解決溫飽問題而改良豬種,他聯想到以后隨著社會條件越來越好,人們一定會對生活品質有更高的要求,會對日常消費的優質原生態食材有更高的需求。一個大膽的念頭油然而生,保留稀有物種,做原生態養殖。經過了大量的市場調研后,他開始籌集資金,尋找種源。待一切完備后,選場地、架橋、引水,在五星鄉修建了第一個土黑豬養殖場,當時高定其只有23歲。
求學成養殖能手
當小型的養殖場正式啟動生產時,家里人的反對、當地人的嘲笑、養殖技術的匱乏,讓這個20來歲的毛頭小子寢食難安。高定其也曾想放棄,但選擇了就沒有退路,面對旁人一次又一次的語言和眼光的質詢,高定其沒有解釋,沒有回避。資金缺乏,想辦法;技術沒有,向高手學習。高定其把豬場交給妻子,帶著一套行李,一次又一次和川南有名的養殖專家、養殖大戶、高級獸醫師等進行養殖技術探討、學習、交流。最終,豬場由原來的6頭純種豬發展到了20頭,商品豬仔200余頭。一次在某大型養殖場,面對養殖中的難解之癥,高定其和眾位養殖高手“華山論劍”后,花很小的投入就解決了問題,因而獲得了“土八路”的綽號,在十里八鄉揚名,時年28歲。
探索生態養殖之路
堅持無公害、綠色、生態養殖是一個痛苦且充滿挑戰的過程。米糠的粉度、玉米的濕度、麥麩以及中草藥(如柴胡、板藍根、魚腥草、金銀花等)的藥性等,如何把這種本地黑豬種的優良肉質呈現出來?高定其通過長時間的摸索,確定了一條簡單而又復雜的路,即不用激素、生長14個月、原生態玉米+米糠+麥麩等按一定比例、輔以部分中草藥,在豬體內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這種養殖方法周期長、成本高,但出品的豬肉膠原蛋白和各種氨基酸含量高,鈣、鐵、鋅等礦物質元素的含量也相當豐富。
養殖四結合帶農致富
2011年1月,高定其注冊了“興文縣石海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2012年9月,正式獲得“僰苗”商標證書。同年,在云南鎮雄成立了“僰苗土黑豬鎮雄養殖場”,并在當地成立專業合作社,當地老百姓用土地和勞動力作為股份,成為專業合作社的一份子。專業合作社還與當地政府合作,與當地扶貧戶簽訂了母豬代養、仔豬回收的合同,并提供養殖技術和藥物等,利益共享,帶動當地農民發家致富。加盟高定其的養豬事業的人絡繹不絕,在興文僰王山、江安底蓬、水欄、中棉、瀘州古藺、敘永、汶川等地都有與他合作的養殖場和農戶。其中,水欄的養殖戶劉哥是一個典型的加盟養殖致富的代表,通過朋友介紹,加之實地考察,與高定其簽訂了22頭母豬代養協議。短短3年,就實現了養殖年收入達到20萬元。
專業分工構成養殖鏈
高定其將整條養殖鏈分為若干專業環節,即專人負責豬種、專人負責藥物技術、專人負責飼草、專人負責運輸、專人負責屠宰分割、專人負責育肥豬等,這樣既保證了質量,又保證了工人的收入。像負責腌制的龍章宣就是其中之一,他只負責腌制,面對送過來的肥豬,若未達到14個月,未達到220—250斤之間、拒絕收貨。他的腌制技術相當了得,對于火溫、用料等都相當考究。雖然每天很辛苦,但依靠勤勞和專業特長,提高了收入。
產品多元化營銷立體化
高定其的公司依據各地民風民俗及市場對高端食品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產品,如高氏年豬湯、鮮肉、腌制品、半成品(抄手和餃子);深加工類如厄汁蹄花湯、本味龍骨、紅椒脆腸、心舌拼盤等。
以二線城市作為平臺,設有專賣店、體驗店,并且通過O2O網絡營銷模式進行銷售。目前,高定其又將眼光瞄準了一線城市如上海、廣州、成都等,抓住各大星級酒店和特色私房菜館缺乏原生態食材的市場契機,簽訂訂單式養殖合約,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營銷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