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五屆江蘇名特優農產品(上海)交易會上,如皋福欣家庭農場研發的富硒黃酒獲評江蘇名特優農產品創新產品獎,南通地區僅3家獲獎。早在2016年,農場主楊振華的富硒大米就在首屆江蘇百姓品米節拔得頭籌,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大米哥”。楊震華的富硒大米和富硒大米黃酒有什么特別之處呢?他又有哪些“致富經”呢?
近日,記者來到如皋白蒲鎮,在福欣源長壽食品店,記者見到了遠近聞名的“大米哥”楊振華,他三十多歲,微胖,這兩天正忙于福欣家庭農場200多平方米展廳的裝修,“我正在做一個功能性農產品的展廳,以后人們來到如皋,來到這個展廳,就能看到我們作物是怎么種的、怎么長的,在這里能看到農耕文化、長壽文化。”
楊震華的創業從2004年開始起步,從北京回到如皋白蒲后,他把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組織起來,進行規模生產;2013年他的事業進入發展快車道,當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敏感的楊振華看到了創業的新機會,他立即注冊了家庭農場,開始生產富硒大米,“到2014年年底的時候就開始注冊富欣源商標,自己做包裝自己賣,賣的還挺好的,因為城里的人要吃到沒有拋光的米還是比較困難的。”
這幾年,福欣家庭農場90%以上的生態富硒米都銷往上海,一年達到40-50噸左右。銷量喜人的同時,還在30家優秀稻米企業中獲評江蘇省“最好吃”大米。當記者問到這其中的秘訣時,他二話不說,帶著記者來到了他的農場。已經是雨水時分,這里的稻田還保持了稻子收割后的原貌,而在這個季節地,本該種些豆類植物,楊振華說,這就叫土地的“休養生息”。他們把原來的稻草全部機械化秸稈還田,讓它腐爛,這樣,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記者了解到,一般的稻田一年種兩季,稻子收完就種麥子,而楊振華的有機稻田每年就只種一季稻谷,通過施有機肥和秸稈還田兩種渠道,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
近年來市場上的富硒米并不少,單獨的農業種植利潤空間低,靠天吃飯,而且沒有市場話語權。2016年底,楊振華在安徽中志集團參觀時,對方研發的富硒石榴酒啟發了他:白蒲是中國黃酒之鄉,自己又在種植富硒大米,為什么不研發富硒黃酒呢?黃酒富有營養,而且市面上不多見,市場競爭小,經過一年多的反復實驗,2017年10月,楊振華做的幾個批次的富硒黃酒經過有關部門的檢測都達到了國家標準,“從真正意義上講,我們研發的富硒黃酒已經成功了。”楊振華激動地說。
從規模種植,到生產富硒大米,到生產富硒黃酒,楊振華始終在走一條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創新之路,他說,在農村,要想發家致富,要抓住一個關鍵,“首先要有科技含量,而且要因地制宜,利用各地的地理優勢來發展農業,不能一味的把別人的套路套過來,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