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紅杜鵑羊皮巷菜市場在新街口開業(yè),南京沉寂多年的“農改超”重出江湖。生態(tài)蔬菜、超低價格、比菜場更好的購物環(huán)境,這是紅杜鵑菜市場的賣點。然而,十多年前南京轟轟烈烈的“農改超”最終無疾而終的現實,也讓不少人對紅杜鵑在新街口開店捏了一把汗,低菜價如何消化高租金、高人工的成本,顯然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出人意料的是,菜市場總經理倪愛成卻十分肯定地說:“不用擔心,這種模式肯定能成功!”
菜價的確便宜
20元能買幾天的蔬菜
來到洪武路上的紅杜鵑羊皮巷菜市場,盡管天還在下著雨,但菜市場內卻人頭攢動。“這個西紅柿不錯哎,才1塊錢500g,比樓下的農貿市場便宜好多!”住在附近的李阿姨說。而此時樓下的羊皮巷農貿市場,由于買菜的人不多,商販們正聚在一起打牌消遣。
7月1日,紅杜鵑羊皮巷菜市場開業(yè),這是棲霞區(qū)龍頭企業(yè)紅杜鵑農業(yè)集團聯合秦淮區(qū)明商集團,在新街口羊皮巷菜場開出的新農超。便宜,是紅杜鵑菜市場最大的優(yōu)勢。記者在蔬菜區(qū)看到,昨天這里的空心菜1.8元/500g,西紅柿1元/500g,萵筍2元/500g,莧菜2元/500g,黃瓜1.8元/500g,菜秧2.3元/500g,與菜場相比,這里的蔬菜普遍都要便宜30%-40%。“這里所有的生態(tài)蔬菜都來自我們南京周邊地區(qū)的基地,一共有60個,每天供應的蔬菜品種超過60種,因為我們是直接從地頭到菜場,省去了很多中間環(huán)節(jié),所以菜價肯定要比一般農貿市場便宜。”紅杜鵑菜市場的總經理倪愛成介紹說,“菜場花20元,你基本上買不到幾樣蔬菜,我們這里20元能買到好幾斤,夠吃兩三天了!”
讓人多少有些意外的是,盡管這家菜市場開業(yè)不到一周,但是客流量卻大得驚人。“開業(yè)第一天,我們的收銀系統(tǒng)顯示,交易次數達到8000多筆,第二天就上漲到了11000多筆,要知道那兩天南京還下著那么大的雨,我們都沒想到能有這么多市民來買菜!”倪愛成介紹。實際上,到這里買菜的,可不僅僅是家住新街口附近的市民,不少人甚至專門坐公交車趕來買菜,“有中央門的,城東的,還有從江寧趕來的!”倪愛成說。
如何實現盈利?
蔬菜便宜利潤并不低
地處新街口,雇員幾十個,紅杜鵑菜市場的菜價這么便宜,他們靠什么來實現盈利?這家菜場會不會又是曇花一現呢?面對這樣的問題,倪愛成的回答卻十分堅定:“不用擔心,這種模式肯定能成功!”
讓倪愛成如此有信心的原因,是因為紅杜鵑菜市場擁有得天獨厚的渠道。紅杜鵑集團聯合了省內60多家龍頭企業(yè),成立了一個生態(tài)農業(yè)的聯盟,這個聯盟擁有蔬菜基地5000多畝、水產2000多畝、葡萄1000多畝、生豬存欄6000多頭,這也使得紅杜鵑菜市場各類農副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都有保證。更重要的是,擺在紅杜鵑菜市場貨架上的蔬菜、水果、豬肉和水產,都是從基地直接運送,沒有任何中間環(huán)節(jié),這是他們低價的關鍵。與此同時,這種模式使得紅杜鵑菜市場的低價,并不影響企業(yè)的利潤。“拿西紅柿舉個例子,我們從基地的進貨價是0.6元/500g,賣1元/500g,利潤是0.4元/500g。”倪愛成說,“同樣的,一道販子從我們的基地進貨也是0.6元/500g,然后送到眾彩市場,加上運輸、搬運和進場費,眾彩的批發(fā)商給菜場商販的價格會到1.2元/500g,到了菜場,這個價格就要變成2.5元到3元/500g了!”
那么,一斤西紅柿,到底紅杜鵑有多少凈利潤呢?畢竟菜場開在最繁華的新街口,數百平方米的菜市場租金顯然要高于菜市場的攤位費,而且整個菜市場的工作人員也不少。“0.4元的毛利里,0.2元是房租成本,0.1元是人工成本,凈利潤大約是0.1元。”倪愛成說,“我們菜市場的蔬菜,基本上都是聯盟內的蔬菜基地直接送達,因此并不存在運輸費用。”這也就意味著,紅杜鵑菜市場的蔬菜平均凈利潤在10%左右,和菜場的商販相比,盡管這里的蔬菜價格便宜,但利潤率其實不算低,“我們主要還是以量取勝,而且我們的蔬菜品質都是有保證的。我們的蔬菜價格便宜,但和菜場比,掙得并不少!”倪愛成說。
探索全新模式
“農改超”有了升級版
13年前,南京開始推行“農改超”,一批先行者率先將部分農貿市場改造成超市,原農貿市場臟、亂、差面貌明顯改善。但是,由于這樣的“超市”仍實行攤位式租賃經營,管理難到位,而且統(tǒng)一收銀后人員、包裝袋、打碼紙等費用大增,經營者無利可圖,只得陸續(xù)放棄。
2012年,南京市又推出了農副產品平價店,平價店必須有15個品種低于市場平均價15%。然而推行幾年下來,不少平價店的老板在“叫苦”,在高租金、高人工成本、高損耗的擠壓下,賺不著錢,靠政府補貼在維持。
“農改超”和平價店,都沒能在市場上站穩(wěn)腳跟,那么,紅杜鵑菜市場這樣的新型農超,究竟能否在市場競爭的浪潮中贏得一席之地呢?“農改超之所以沒有取得成功,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倪愛成說,“當初只是整治了一下農貿市場的環(huán)境,但運作模式還是原來的,小商小販各自采購,這不可能取得成功。”而現在的紅杜鵑菜市場,背后是一個60家生產基地組成的大聯盟,貨源的價格和品質就是一個巨大的優(yōu)勢。同時,在售后服務上,他們也采取會員制,未來每周末,他們都將組織會員前往生產基地參觀,讓會員知道他們購買的農副產品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在紅杜鵑菜市場,“惠民生,穩(wěn)菜價”的標語格外醒目,實際上,這6個字恰恰是南京平價店的宣傳語。不過,紅杜鵑菜市場的優(yōu)勢,同樣也是平價店無法比擬的。眼下南京200家平價店,有簽約蔬菜基地的寥寥無幾,絕大部分平價店還是與菜場商販一樣去眾彩市場進貨,但由于每天必須要有15個品種低于市場平均價15%這條“硬杠杠”,導致經營者苦不堪言。此外,南京絕大部分平價店,只賣水果、蔬菜和糧油,并不能一站式解決市民的買菜問題,但紅杜鵑菜市場內,蔬菜、水果、糧油、豬肉和水產一應俱全,加上價格遠比平價店便宜,自然能吸引更多的人。倪愛成也說:“其實我們這個菜市場也是一項惠民工程,真正把實惠讓給消費者,而且不僅僅是消費者,還有那些種地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