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正大示范田 我是高產王”聊城玉米王評選活動在茌平縣博平鎮舉行,當天的活動吸引了當地1000多名種植戶到場參會。最終,茌平縣樂平鎮劉望山村的種地大戶劉宗明以畝產2082斤(濕重)的產量奪得聊城玉米王。
去年下半年以來,玉米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種植戶收入嚴重縮水。尤其是一些種地大戶,由于管理不到位,加上用工較多,很多人甚至出現了虧本。通過這次比賽,當地的玉米種植戶不僅學到了玉米高產技術,也掌握了節約種植成本,提高收益的新做法。
種植130畝 大戶奪得“玉米王”
早晨不到七點,陸續有種植戶來到“玉米王”評選現場,一個小時的工夫,就有七八百名農民前來觀摩。九點鐘,隨著主持人一聲口令,伴隨玉米收割機的轟鳴聲,“金正大示范田,我是高產王”之聊城玉米王最后一塊示范田開始實打驗收。
“用種肥同播技術四五年,不但能省去中間追肥環節,玉米長勢還旺,棒子不禿尖,產量自然也高。”最后一塊示范田的主人唐天英說。她今年的26畝玉米全部用的是種肥同播技術,對于奪得玉米高產王也是信心滿滿。
此次“玉米王”活動的評委之一、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藝師程銘正介紹說,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共有108戶農民報名參加玉米高產王評比,經過前期測產海選、實打驗收,48位成績靠前的候選人最終闖入了最后的總決賽,唐天英是最后一位參與實打驗收測產的農戶。
經過一番緊張等待,唐天英的玉米最后測得畝產量為實收1787斤,干重1642.25斤。最終,經過評委們排名,2016聊城玉米王被茌平縣樂平鎮劉望山村種地大戶劉宗明奪得,玉米平均畝產2082斤。唐天英獲得優勝獎。
很多大戶種地時,往往管理粗放,加上用工較多,導致產量和收益不如普通農戶高。“玉米王”劉宗明今年種了130畝玉米,不僅產量高,而且收益也不錯。
“今年的玉米比去年增加200多斤,扣除成本,一畝地一年能有七八百元的純收入,種地還是挺有賬算的。”劉宗明說,“我認為,關鍵還是采取種肥同播等技術,既能節省間苗、追肥等投入,又能提高產量。”
種肥同播有賬算 1畝節省130多元
茌平縣韓屯鎮李莊村的李國良憑借畝產2052斤(濕重)的成績獲得第二名。他就表示,產量這么高,離不開種肥同播技術。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高級農藝師芮文利表示,種肥同播是一個良種、良肥加良法的配套技術。良種就是采用發芽率高的高產品種,進行單粒播種,一次播種后不再間苗;良肥就是使用緩控釋肥,一次施肥,后期不用追肥;良法就是使用種肥同播機,做到種肥隔離,保證肥料達到最大利用率,這樣的話,為玉米高產打下非常好的基礎。
種肥同播技術最關鍵的是緩控釋肥料,只有使用優質緩控釋肥,才能保證一次施肥,后期不用追肥。據介紹,劉宗明、李國良等農戶采用的都是26-10-9含量的硝基雙效肥,該肥料的特點是三氮合一,速緩雙效結合,既能保證前期養分充足供應,又能保證后期不脫肥。
使用種肥同播,到底能省多少錢呢?在“玉米王”評選現場,有種肥同播的機手為種植戶現場算了一筆賬;用傳統方法播種一畝玉米,種子需要65元,間苗花費80元,兩次追肥花費137元,人工成本投入50元,共計332元;而利用種肥同播技術,一畝玉米的種子費用50元,緩控釋肥150元,購買肥料后提供免費種肥同播服務,算下來合計200元。這樣一算,種肥同播技術每畝少投入130多元。此外,據多地試驗表明,采用種肥同播技術,每畝玉米還能增產20%以上。
贈送千臺種肥同播機 加速新技術推廣
為推廣最先進的種植技術,2016年,山東農科頻道聯合復合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與山東省土壤肥料總站,在全省15大作物區開展“金正大示范田我是高產王”評選活動,15個區域高產王將參加年底的“王中王”評選。
菏澤金正大基地總監陳公霞表示,在今年舉行15場高產王活動,聊城玉米王是唯一一場針對大田作物的評選活動。目前,種肥同播技術在各地基本普及,但在茌平等糧食種植大縣,普及率卻不高。金正大想通過此次比賽,讓更多的種植戶認識這項省工省力,增產增收的技術,加速種肥同播的推廣應用。
“玉米王”評選后,金正大公司還在評選活動現場宣布,面向聊城地區招聘機播手,同時三年內免費發放1000臺種肥同播機,讓更多農民了解和使用種肥同播技術,用上金正大緩控釋肥。
茌平縣王老鎮薛莊村村民周長治今年66歲,現在種著15畝地,他在觀看完“玉米王”評選活動后,深有感觸地說:“像我這個歲數的,要想種地,必須借助種肥同播這樣的先進技術,既能省工省力,還能節約種植成本,提高產量。”